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秸秆还田配施控释掺混尿素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秸秆还田配施控释掺混尿素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其科学合理配伍提供依据。2014—2018年开展了控释掺混尿素(硫加树脂包膜尿素:树脂包膜尿素:普通尿素为3.5:3.5:3)应用于夏玉米(Zea mays L.,郑单958)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设6个处理:1)不施氮且秸秆不还田处理(CK1);2)不施氮但秸秆还田处理(CK2);3)普通尿素但秸秆不还田处理(BBF1);4)普通尿素且秸秆还田处理(BBF2);5)控释掺混尿素但秸秆不还田处理(CRF1);6)控释掺混尿素且秸秆还田处理(CRF2)。成熟期测定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值(SPAD),调查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同时取0~20 cm土壤样品测定相关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1)BBF2相比BBF1处理,5年平均玉米产量和氮素累积利用率显著提高5.9%和13.3%;CRF2、CRF1相比BBF2处理玉米5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2.0%和4.2%,氮素累积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57.3%和42.4%;2)较2013年基础土壤,2018年玉米收获季CRF2、BBF2、CRF1和BBF1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33.5%、25.9%、19.5%和11.4%,全氮含量分别提高26.6%、18.6%、9.9%和7.0%;3)秸秆还田的CRF2、BBF2较同类肥料秸秆不还田的CRF1、BBF1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1.8%、13.0%,全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5.2%、10.9%;4)较BBF1处理,CRF1处理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显著提高52.0%、18.6%、19.5%和24.7%;秸秆长期还田进一步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CRF2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66.3%、25.2%、47.5%和30.4%。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控释掺混尿素可协同增效,显著提高土壤肥力、玉米产量、氮素累积利用率和净收益。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云南省葡萄产地的土壤pH值状况,研究葡萄产地不同区域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基于调查采样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绘制云南省采样点和不同产地区域土壤pH值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云南省主要葡萄产地区域(建水县、元谋县、宾川县、弥勒市)、不同种植模式(设施栽培、露地栽培)、不同种植年限(0~5、5~10、10~20、20年及以上)土壤pH值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葡萄土壤pH值变化于4.29~8.30之间,强酸性土壤基本分布于弥勒市和元谋县2个地区,微碱性土壤区域主要分布在宾川县,而建水县的葡萄土壤主要呈现在微酸性和中性之间,4个主产区变异系数为元谋县>宾川县>弥勒市>建水县。(2)不同种植模式能明显影响葡萄产地土壤的pH值,如设施葡萄种植(包括大棚种植和半棚种植)土壤pH值较露地葡萄种植明显偏低。(3)土壤pH值随设施葡萄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其中弥勒市葡萄产区土壤酸化情况比较严重,其地理气候条件(气候湿润多雨、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及成土母质为砂页岩、花岗岩)、设施栽培时间较长以及长期大量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等可能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  相似文献   
3.
通过玉米—小麦轮作条件下连续2年的大田定位试验,以钾空白(CK)、普通氯化钾常量(K1)、普通氯化钾高量(K2)为对照处理,研究通过控释氯化钾常量(CRK1)、控释氯化钾高量(CRK2)、氯化钾与控释氯化钾等比掺混常量(BBF1)、氯化钾与控释氯化钾等比掺混高量(BBF2)处理对玉米产量、钾肥利用率和土壤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1)BBF2玉米-小麦季产量分别为11 697.8kg/hm2和11 921.1kg/hm2,增产和增收效果最好,较K1分别显著增产13.3%和15.7%,较K1分别显著增收16.6%和19.6%;(2)BBF2钾肥农学利用率较K1分别显著提高了49.0%和41.9%,生理利用率较K1分别显著提高了17.6%和34.8%;BBF1钾肥表观利用率最高,玉米—小麦分别为23.73%和35.22%;(3)施用钾肥显著提高了玉米的株高和茎粗;BBF2提高了玉米吐絮后期至成熟期的株高;CRK1、CRK2、BBF1、BBF2均提高了玉米吐絮后期叶片SPAD值。本试验条件下,控释氯化钾与普通氯化钾掺混施用可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的钾素需求,提高玉米产量和钾肥利用率,BBF2处理为玉米最佳钾肥施用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云南烟草黑胫病高发区烟草根际土壤分离对烟草黑胫病菌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菌株,明确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并进行体外拮抗机理初探,为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提供生防资源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对烟草黑胫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生防细菌在体外对烟草疫霉的生物防治活性及作用方式。【结果】从采集的烟草根际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6株对烟草疫霉具有拮抗活性的细菌菌株,其中菌株CD-1表现出最强的拮抗活性,其抑菌带宽度达10.12 mm;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菌株CD-1具有广谱抗真菌特性,其胞内和胞外均存在抗真菌物质,其中使用二氯甲烷作为细菌发酵液萃取剂所提取的抗真菌物质的抑制效果最好;在p H 6~8、温度40~80℃时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抑制活性;菌株CD-1在NB培养基中培养的上清液提取物和细胞提取物对烟草疫霉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抑制率分别达76.91%和67.23%;菌株CD-1分泌的抗真...  相似文献   
5.
基于土壤优化光谱参数估测太湖地区土壤全氮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太湖地区土壤全氮的高光谱特征,构建定量分析模型,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地理位置跨度大、土壤质地相似的93个样品,进行土壤风干样品全氮含量测定和光谱数据采集,对光谱反射率进行一阶微分,运用相关系数峰谷值法筛选敏感波长,将敏感波长两两结合进行土壤调节光谱指数(MSASI)运算。将两两结合后敏感波段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构建土壤全氮含量的定量高光谱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全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呈正相关,敏感波段包括420~444 nm和480~537 nm。基于土壤调节光谱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敏感波段诊断的效果最佳(R2=0.98、RMSE=0.04),其精度高、可靠性强,是筛选出的最佳土壤全氮含量估测模型。偏最小二乘法模型(R2=0.70、RMSE=0.13)次之,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R2=0.69、RMSE=0.15)精度最低。该研究结果为太湖地区土壤全氮水平的高光谱快速估测提供了方法借鉴,可为土壤养分精准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各异,难以实现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比较与评价。为筛选建立适宜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评价的方法,该研究选择滇东地区5种性质差异较大的典型农地土壤(黄棕壤、黄壤、红壤、石灰土和紫色土)运用正交试验法将AB-DTPA法的提取条件(固液比、提取剂pH值和振荡时间)进行正交组合,建立土壤-作物Pb迁移模型与总量法、CaCl2-DTPA法和AB-DTPA法进行拟合优度对比,并以白菜和菠菜为指示作物开展盆栽试验,探讨不同分析方法与作物Pb累积能力的相关性,进而综合评价不同方法的适宜性。结果表明,1)固液比(g/mL)1:3、提取剂pH值7.6以及振荡时间120 min对Pb有效态的提取量有较大的影响;2)与其他方法相比,优化AB-DTPA法(固液比1:3、pH值7.6和振荡时间120 min)能更好地预测作物对Pb的吸收能力;3)盆栽试验表明,优化AB-DTPA法提取的土壤 Pb有效态含量与白菜和菠菜吸收Pb含量具有更好的相关性(R2=0.898, R2=0.752),Pb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9.5%~113.0%,准确度高。4)将土壤pH值加入预测模型表明,土壤pH值对土壤Pb与在作物可食部分中相关性影响很小,表明优化AB-DTPA法很稳定。因此,优化AB-DTPA法适用于滇东地区农田土壤Pb有效态的提取,该法具有可行性、广普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为区域农田土壤修复技术效果及污染风险评价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