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1.
黑龙江省明水县赵家小流域属典型东北黑土区,在系统工程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针对流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情况和水土流失特点,运用参与式方法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坡面拦蓄工程、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等综合防护措施体系,详细论述了参与式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原理和过程。可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保水保土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对东北黑土区顺坡垄作和横坡垄作两种耕作措施在天然降雨下的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及蓄水保土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5°坡按径流量大小排序为顺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裸地小区>横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3°坡按土壤侵蚀量大小排序为裸地小区>顺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横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5°坡按土壤侵蚀量大小排序为顺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裸地小区>横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可见,横坡垄作是东北黑土区适宜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山区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验收技术评估工作实践,对黑龙江省山区风电场水土流失特点、防治分区、措施布设进行了分析、探讨。风电场工程建设周期短、扰动强度差异显著、植被破坏点多面广、植被恢复难度大,具有点线面侵蚀并存、风蚀与水蚀共存的水土流失特点;运输道路区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是防治和监测的重点部位。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风电机组区、运输道路区、输电线路区、升压站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并有针对性地布设了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4.
鸟山矿井是鹤岗矿业集团新建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地面设施的兴建、开挖、填筑以及排放弃土、弃石、弃渣的压埋等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扰动了原地貌形态,损坏了地表土体结构和地面林草植被。分析水土流失总量得出,在预测期水土流失总量4.36万 t(含背景值)中,扰动地表流失量0.29万 t,占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6.7%;由于堆放、排放弃土弃渣矸石可能造成的直接流失总量4.07万 t,占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93.3%。因此,在运行期把排矸场作为重点防治区。随着工程施工进度的进行,各阶段的水土流失形式、强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施工安排,分时段分别进行水土流失预测;空间上,对每个施工阶段内,根据建设区域的地貌类型、水土流失特点及主体工程总体布局,将划分不同的水土流失区进行水土流失预测。  相似文献   
5.
植物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上具有立体多点防侵蚀的特点,同工程措施与耕作措施相比,地表扰动较小,对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多年的实践,目前生产建设项目植物措施从周边环境、立地条件及建设要求的角度可分为生态恢复型、生态功能型和生态美观型三类。在调查东北黑土区生产建设项目植物措施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立地条件划分情况,从植物品种选取、配置模式和栽植技术等方面进行设计,总结出了适应东北黑土区不同立地类型的植物措施配置技术。  相似文献   
6.
以2012年水土保持专项成果、2018—2021年历年黑龙江省水土保持公报中的水力、风力侵蚀数据为研究对象,采取统计学方法对黑龙江省水土流失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黑龙江省水力侵蚀面积减少8 787.31 km2,减幅达10.72%,水土保持率增长1.99个百分点,呈现“一带一片高、东西中片低”的分布特征,全省土壤侵蚀总体已实现由高强度向低强度转变,并形成了以轻度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格局;水力侵蚀覆盖全省128个县(市、区),80%分布在黑河、齐齐哈尔、哈尔滨等6个市,近50%分布在中部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风力侵蚀主要涉及齐齐哈尔、大庆2个市的18个县(区),2011—2021年其侵蚀面积减少695.03 km2,减幅达8.00%。  相似文献   
7.
以GIS为平台,利用TM影像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动态分析饶河县土壤侵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饶河县1995和2005年两个时期的土壤侵蚀强度均包括微度、轻度、中度、强烈4个等级,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均呈增长态势,轻度及以上侵蚀面积从1995年的529.13 km2增加到了2005年的867.41 km2;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地区,并呈现从北部向中部发展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面积增加量最大,主要来源为林地和未利用地,林地面积减少量最大,主要转变为耕地和草地;根据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和林地,按大小排序依次为耕地>林地>未利用地>草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