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准确估计水稻养分需求对于指导其推荐施肥,优化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收集了2006~2011年间辽宁省300个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田间试验数据,应用QUEFTS模型分析水稻产量、养分吸收量等产效特征,并拟合不同目标产量(8 000~14 000 kg/hm~2)下地上部氮、磷和钾养分需求曲线。拟合结果显示为线性-抛物线-平台曲线关系,在目标产量达到潜在产量的60%~70%范围之前,作物所需氮、磷和钾养分均呈现线性增长,生产1 000 kg水稻籽粒产量氮、磷和钾养分需求量相同,分别为16.3、3.5和18.4 kg,相应的氮、磷和钾内在效率为61.2、286.2、54.4 kg/kg。当作物目标产量超过潜在产量的60%~70%时,作物养分需求曲线显示为抛物线-平台曲线关系,此时单位籽粒产量的增加需要更多的氮、磷和钾。  相似文献   
2.
东北春玉米氮肥推荐施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对东北地区玉米施肥量和产量的拟合效果,以期找出拟合效果最好的效应函数模型,为东北春玉米推荐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用二次项模型、线性加平台模型、指数模型和球模型4种函数效应模型对东北地区2010年以来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414”田间试验,包括棕壤、白浆土、草甸土、黑钙土、风沙土、黑土和新积土7种不同典型土壤类型,按相对产量小于80%、80%~90%和大于90%分为低、中和高肥力水平的417个田间试验进行拟合,分析比较4种函数效应模型下的推荐施肥量、目标产量和决定系数 (R2),找出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  【结果】  综合考虑肥料效应函数的拟合度、推荐施肥量、和目标产量后,在低肥力棕壤、黑钙土、风沙土、黑土和新积土上,拟合效果为线性加平台模型>球模型>二次项模型>指数模型,选用线性加平台模型较球模型、二次项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节省N 60~93、73~95和84~114 kg/hm2;在低肥力白浆土和草甸土上,拟合效果为线性加平台模型>球模型>指数模型>二次项模型,选用线性加平台模型较球模型、二次项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节省N 68~73、84~87和89~91 kg/hm2。在中等肥力棕壤、黑钙土、黑土和风沙土上,拟合效果为线性加平台模型>球模型>二次项模型>指数模型,选用线性加平台模型较球模型、二次项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节省N 72~93、75~103和89~113 kg/hm2;在中等肥力白浆土、草甸土和新积土上,拟合效果为线性加平台模型>球模型>指数模型>二次项模型,选用线性加平台模型较球模型、二次项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节省N 78~100、97~103和85~126 kg/hm2。在高等肥力白浆土和黑土上,拟合效果为线性加平台模型>二次项模型>球模型>指数模型,选用线性加平台模型较球模型、二次项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节省N 105~118、121~134和165~168 kg/hm2;在高等肥力黑钙土上,拟合效果为线性加平台模型>球模型>二次项模型>指数模型,选用线性加平台模型较球模型、二次项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节省N 154、154和155 kg/hm2。  【结论】  综合考虑肥料效应函数的拟合度、推荐施肥量和目标产量,发现4种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在7种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肥力水平上均表现为线性加平台的拟合效果最好,而其他3种肥料效应函数在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上拟合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3.
分析东北地区春玉米肥料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的变异,研究其变异机制,对提高东北玉米氮肥利用效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以2010年以来东北地区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414"的921个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AE_N)的变异机制。AEN随着施氮量和Y_0/Y_G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增产量(DY)的增加而增加,随着F_N/(1-Y_0/Y_G)的增加而明显减小;PFP_N随着Y_0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同一施肥量的情况下随着Y_0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着Y_O/F_N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Y_0代表不施肥的基础产量,Y_G代表施肥后的目标产量,F_N代表施氮量。研究发现,F_N和Y0/Y_G是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两条变异途径,土壤氮素供应强度是影响AE_N的主要因素;Y_0和F_N是氮肥偏生产力的两条变异途径,肥料氮素供给是影响PFP_N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