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6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为在体外研究蛋白质问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在验证植物与病原物相互识别过程中是否发生蛋白质与蛋白质的互作及研究植物抗病信号传递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马铃薯抗病蛋白API编码基因为诱饵,从cDNA文库中捕获与API发生互作的蛋白,研究围绕API蛋白的与抗病有关信号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2.
冰核活性细菌与植物霜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认为植物霜害是零度以下低温(-2—-5℃)和霜敏感植物生理特性所引起的冻害。近年来,国外研究证明,植物体上广泛存在的具冰核活性的细菌(简称INA)是植物发生霜害的关键因素,这类细菌可在-2—-5℃诱发植物细胞水结冰而发生霜冻;也有研究证明,由于细胞水具过冷却作用(supercooling),在没有冰核细菌存在的条件下,能耐-7—-8℃低温而不发生霜冻。这些新发现,揭示了冰核活性细  相似文献   
3.
我国几种禾谷类植物上Xanthomonas campestris致病变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新疆、内蒙、西藏、北京和山东等省区的小麦、大麦、野黑麦、冰草、偃麦草和雀麦上分离到13个黑颖病菌株,在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喷雾接种16属27种禾本科植物,对其中感病的6属15种植物和燕麦又做注射接种。根据各个菌株对小麦、大麦、黑麦、冰草、偃麦草和雀麦的致病性差异,初步将其划分三个致病变种:1.禾谷类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cerealis (Hagborg) Dye.]:包括7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冰草、雀麦和偃麦草上;人工接种还可侵染小麦、大麦和黑麦。2.小麦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undulosa):包括4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小麦上,人工接种可侵染大麦和黑麦,但有一个菌株注射接种能轻度侵染雀麦。3.大麦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hordei):包括2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大麦上,注射接种能轻度侵染偃麦草。13个菌株喷雾接种猫尾草、早熟禾、画眉草、马唐、狗尾草、稗草、披碱草、羊茅草和水稻、均不侵染。  相似文献   
4.
青枯菌的运动性野生型菌株的发现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MM半固体平板法和悬滴法,检测了不同来源的青枯菌野生型菌株107株,发现30株有明显运动性的青枯菌野生型菌株,这与在科学界沿用至今已有20多年的青枯菌野生型菌株没在运动性^「11」的观点不相符。青枯菌的运动性分为爬行运动和游泳2种方式,具有爬行运动能力的青枯菌还表现游泳运动性。同时笔者对数个有运动性的野生型菌株进行了检测,鉴定,结果显示,被检测菌株的检测性状与前人测定的结果相符^「1-4」。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抗青枯病体细胞变异体离体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礼远 《马铃薯杂志》1990,4(1):14-18,45
  相似文献   
6.
植物病原细菌通过不同的分泌途径将毒素及酶类分泌到胞外,每种途径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主要有4种类型的分泌系统。本文着重介绍Ⅱ型分泌系统与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用马铃薯环腐菌菌株NCPPB2140和HEC_1免疫家兔得到效价1:2048的抗血清。通过硫酸铵沉淀法和DE52柱层析提取免疫球蛋白(IgG)。应用间接ELISA检测了马铃薯环腐菌及其供试样品。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最适浓度为5~10μg/ml,酶标记羊抗兔结合物的最适稀释度为1:75~100,检测环腐菌的灵敏度为2×10~5CFμ/ml,用NCPPB2140和HEC_1的IgG同马铃薯黑胫病菌、软腐病菌和青枯病菌等不发生反应,用间接ELISA可以检出轻度感病或受其它细菌二次感染腐烂的环腐病薯块。  相似文献   
8.
我国植物青枯菌的生化型和其他生理差异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作者比较研究了采自我国13个省(市、区)14种寄主植物上的80个青枯菌株对3种双糖和3种已醇的作用,并对其中44个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了各种生理和生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我国存在有4种生化型。大部分菌株属生化型Ⅲ和Ⅳ,其分布地区和寄主范围都相当广泛,是我国占优势的生化型。生化型Ⅱ主要分布在马铃薯上,同时在番茄上也有发现。桑菌株绝大部分属生化型Ⅴ,也发现有属于生化型Ⅲ的。有一马铃薯菌株 Po10除能使3种双糖产酸外,还能使甜醇产酸,但它的其他特性与生化型Ⅱ相同,因此把它当作生化型Ⅱ的一个亚型,定为生化型Ⅱ—1。生化型Ⅲ的青枯菌株在氧化海藻糖和肌醇方面、在脱氮作用和耐盐性方面,有明显生理分化。除生化型Ⅱ的菌株外,属生化型Ⅴ的桑菌株和生化型Ⅲ中的龙葵菌株亦适宜于27℃下生长。青枯菌引起含脂石蕊牛奶的酸碱反应似与细菌对乳糖的氧化产酸能力有关,亚洲变种的命名似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
我国细菌性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是植物上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细菌病害。1964年凯尔门报道世界上青枯病寄主已超过200种。国内六十年代前,关于此病仅有零星报道,颇少研究;六十年代中,广东省农科院在省内曾作过调查,并从多种植物上分离到青枯菌;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多种植物上的青枯菌危害日趋严重,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并出现了—些新的寄主植物,其中桑、甘薯、聚合草等只有我国报道发生青枯病,研究和防治工作也随之逐步开展,现将我们1979年以来调查结果及各地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植物保护系曾在江苏省徐州、盐城、大丰、常熟等八个棉区调查,发现各个棉区由于防治工作结束早迟不同,红鈐虫为害程度大不一样(详见下表),防治时间结束越迟,青鈐被害越轻,9月20日结束的,比8月中旬的降低80%,比9月上旬的降低75%;比9月中旬降低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