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由于早期的断路器操作机构二次回路中只有跳合闸回路及由断路器辅助接点引出的二次线,所以断路器的防跳功能由保护装置来实现.然而随着断路器本身的不断改进,其操作机构的二次回路功能也逐渐完善成熟,断路器的防跳功能可以由其本身实现.那么在二次线设计时,如果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来接线,现场将会出现如下异常:如断路器做试验,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不同污染菌对干辣椒品质的影响,用从干辣椒产品中分离鉴定的优势菌种对干辣椒进行单菌株侵染培养处理,研究辣椒中干物质、蛋白质、粗脂肪及风味化合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染菌后辣椒干物质含量发生明显变化,细菌组和霉菌组平均减少18.27%和20.33%。不同菌种对辣椒蛋白质含量影响存在差异,细菌组中3个样品总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3个样品蛋白质总含量减少。霉菌组中3个样品总蛋白质含量增加,高大毛霉侵染的蛋白质总含量减少。霉菌对辣椒脂肪的消耗能力大于细菌,其中,毛霉的分解能力最强。染菌后辣椒风味特征发生明显变化,样品挥发性物质种类均减少。不同微生物污染干制辣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构成及含量明显不同,并导致干辣椒风味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花壳辣椒病菌对采后辣椒色素及组织活性氧水平的影响,采用新鲜红辣椒(Capsicum annuum L.)接种“花壳”病菌株,跟踪辣椒色素变化并动态分析辣椒组织活性氧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 O2)、羟自由基(·OH)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壳辣椒病菌组辣椒色泽发生明显褪变,辣椒O2-的产生速率和羟自由基的含量变化总体呈先下降后显著上升的趋势,出现单个低峰值;H2O2的含量变化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到达峰值后又有下降的趋势,其中,F101(lrpex lacteus)和F121(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病菌对辣椒组织活性氧的影响较其他病菌显著(P<0.05).而对照组辣椒色素未发生褪变,活性氧水平总体变化微小,非花壳辣椒病菌组辣椒色素褪变以及组织活性氧水平变化程度低于花壳辣椒病菌组.该病菌侵染导致辣椒色素褪变,同时辣椒组织活性氧水平发生明显变化,不同花壳辣椒病菌对活性氧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红辣椒“花皮”致病菌对果实细胞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能引起红辣椒变色斑块的细菌和真菌侵染后果肉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 及细胞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花皮”致病菌侵染后,果肉组织丙二醛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较对 照明显增加(P < 0.05),导致细胞结构、细胞内有色体结构破坏,色素组分分解,其中致病细菌主要是对 果肉组织的外层与内层细胞同时破坏,而致病真菌主要从果实内层向外层破坏细胞结构,且对细胞壁破 坏作用较细菌强,更容易破坏有色体结构。不同致病菌对辣椒组织破坏能力存在差异,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白腐菌(Phanerochaete sordida)和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对细胞壁、细胞膜及 有色体结构破坏较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严重,使大部分内含物及类胡萝卜素分解,剩下少许脂滴。试验结果表明,“花皮”致病 菌侵染辣椒严重破坏其组织细胞结构并导致细胞有色体破坏,色素分解,从而引起外观色泽褪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