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正>蚕桑业是我县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1995年以来,由于国内外茧丝绸行情急转直下,蚕桑业跌入了前所未有、十分艰难的困境。1995年,我县两秋蚕统鲜茧价每担不足300元,茧粮效益比由1994年的2:1,跌至1:1甚至更低,全县出现了毁桑种粮之势,蚕桑生产一时成为全县上下、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全县各级政府和技术部门积极采取对策,寻找出路,选准突破口稳定蚕桑生产。通过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宣传发动稳人心 在蚕桑生产困难时期,稳定人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县把宣传发动当作首要任务来抓。而不是一味地用管、卡、压的手段来达  相似文献   
2.
通过酸解的方法获得不同结晶度的几丁质纳米晶体(Ch N),采用均质协同超声技术制备O/W型皮克林乳液。通过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计算分析了几丁质纳米颗粒的结晶度及官能团变化,进而对O/W乳液的微观结构、界面接触角、物理稳定性、热稳定性、乳析稳定性、储藏稳定性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结晶度的Ch N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解并不会破坏几丁质的官能团,但是酸解可以改变几丁质的结晶度,且酸解2. 5 h时获得的Ch N结晶度最大,为78. 15%;结晶度高的Ch N制备的乳液形成更稳定的网状结构,Ch N更多地附着在油-水界面,使得乳液具有更小的界面接触角,提高了乳液的亲水性;研究还发现,结晶度高的Ch N制备的乳液热稳定性指数和物理稳定性指数较高,分别为63%和69. 52%;乳析稳定性好,乳析指数不足1%;另外,Ch N稳定的乳液在常温下储藏30 d均不分层,具有良好的储藏稳定性,且结晶度最高的Ch N制备的乳液粒径最小,储藏稳定性最好。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几丁质纳米晶体的结晶度制备稳定的O/W型皮克林乳液。  相似文献   
3.
以生物解离技术提取的大豆乳状液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生物酶处理(碱性蛋白酶Protex 6L、碱性蛋白酶Acalase2.4L、溶血磷脂酶、磷脂酶A_2和磷脂酶D)对乳状液的蛋白质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采用2种蛋白酶和3种磷脂酶对乳状液进行处理,对粒径分布、Zate电位、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的测定可知:分层系数和游离油得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溶血磷脂酶、碱性蛋白酶Acalase2.4L碱性蛋白酶Protex 6L、磷脂酶D、磷脂酶A_2;采用溶血磷脂酶酶解时,其电位值、平均粒径显著升高;通过显微结构观察到油滴聚集明显,这与电位值、粒径结果相一致;采用酶处理后乳状液的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均降低,无规卷曲含量均增加,其中用溶血磷脂酶后的乳状液中α-螺旋含量最低,无规卷曲含量最高;所有样品经蛋白酶和磷脂酶酶解处理后,荧光强度都降低,在溶血磷脂酶酶解后乳状液中蛋白质的荧光强度最低;采用溶血磷脂酶、磷脂酶A_2和磷脂酶D酶解乳状液后,PA含量均升高,PC和PE降低。  相似文献   
4.
5.
利用大豆球蛋白(11S)和β-伴大豆球蛋白(7S)在酸性条件下制备Pickering高内相乳液,通过粒径、ζ-电位、傅里叶红外光谱(FITR)、冷冻扫描电镜、乳化性和流变学等研究其稳定性,并探讨其消化特性。结果表明:在pH值2.0时,7S和11S形成的乳液均具有较高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11S比7S具有更高乳化性能。当蛋白质量浓度为0.015g/mL,油相体积分数为78%~82%时,可以形成稳定的高内相乳液。通过增加内相体积分数,7S和11S蛋白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体系分布更加均匀,不易发生聚集,并且可以形成较强的凝胶网络结构。模拟体外消化实验表明,在酸性条件下,蛋白形成的高内相乳液可以不同程度地延迟脂质的释放。本研究明晰了在酸性条件下7S和11S的结构特性以及7S和11S高内相乳液在胃肠道中的消化行为,可为食品功能性成分递送体系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绿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村容村貌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总体上说,村镇绿化还处在一个较薄弱环节。虽然一定程度上引起基层领导的重视,但是,如何科学建绿、科学布局、有效提升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柴玉华  谢凤英  潘明喆  徐宁  孙丽娜 《大豆科学》2011,30(6):1001-1004,1010
为获得大豆萌动的最适工艺参数,以时间、温度、湿度为试验因子,以氨基酸态氮增加量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氨基酸态氮增加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时间>湿度>温度.通过典型性分析得出大豆萌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时间13 h、温度30℃、湿度65%...  相似文献   
8.
以生物解离技术提取的大豆乳状液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生物酶处理(碱性蛋白酶Protex 6L、碱性蛋白酶Acalase 2.4L、溶血磷脂酶、磷脂酶A2和磷脂酶D)对乳状液的蛋白质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采用2种蛋白酶和3种磷脂酶对乳状液进行处理,通过对粒径分布、Zate电位、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的测定可知:分层系数和游离油得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溶血磷脂酶、碱性蛋白酶Acalase2.4L、碱性蛋白酶Protex 6L、磷脂酶D、磷脂酶A2;采用溶血磷脂酶酶解时,其电位值、平均粒径显著升高;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油滴聚集明显,这与电位值、粒径测定结果相一致;采用酶处理后乳状液的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相对含量均降低,无规卷曲相对含量均增加,其中,用溶血磷脂酶处理后的乳状液中α-螺旋相对含量最低,无规卷曲相对含量最高;所有样品经蛋白酶和磷脂酶酶解处理后,荧光强度均降低,在溶血磷脂酶酶解后乳状液中蛋白质的荧光强度最低;采用溶血磷脂酶、磷脂酶A2和磷脂酶D酶解乳状液后,PA含量均升高,PC和PE降低。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从不同来源豆类的分离蛋白中提取亲脂蛋白的方法,并对这些不同来源的亲脂蛋白进行了结构验证与性质对比。通过电泳、溶解度、表面疏水性、热效应和二级结构相对含量等指标分别从结构和理化性质两方面分析提取出的蛋白是否为亲脂蛋白及这些蛋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组分分析结果表明,4种提取物(大豆亲脂蛋白、黑豆亲脂蛋白、绿豆亲脂蛋白、豌豆亲脂蛋白)中蛋白质量分数在84%~86%之间、脂质质量分数在13%~13.5%之间。电泳、拉曼光谱及红外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4种蛋白组分中大豆亲脂蛋白、黑豆亲脂蛋白和绿豆亲脂蛋白结构相似,而豌豆亲脂蛋白略有不同,主要与二级结构稳定性的差异有关。差示扫描量热结果表明,4种蛋白组分仍然是混合物,变性温度范围为60~74℃,而从宏观角度测定的蛋白表面性能也证明了提取出来的4种蛋白均为亲脂蛋白组分。  相似文献   
10.
<正>桑叶既是桑树的营养器官,又是家蚕的营养饲料。因此,秋蚕期采叶既要满足蚕的营养需要,又要注意保养桑树长势,以求桑叶的持续高产。只有处理好这两者关系,才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秋蚕期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桑树生长旺盛,产叶量高,是一年中养蚕的重要季节,也是桑树积累休眠期和初春萌芽时所需养分的关键时期。因此生产上,除了应适当控制采叶量外,采叶顺序和方法合理与否,对整个蚕桑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大关系。过去,秋蚕1—4龄,人们习惯于先采摘枝条中上部叶,大眠之后才由上而下采摘下部叶。这种作法显然小蚕期用叶老嫩适宜,但5龄期用叶往往过于硬化,不完全适宜养蚕用叶,造成了桑叶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树体光合势弱,营养积累相对减少,限制了蚕桑总体经济效益的发挥。 根据蚕、桑生理特性的要求和生产实践证明,科学而又经济的秋叶采摘方法是:除1—2龄仍按生理适熟叶要求采摘上部叶外,从3龄期始,应先摘基部叶,以后随着蚕龄增长和桑叶成熟逐步从枝条下部依次向上采摘。同时注意摘叶留柄,每条枝稍保留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