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目的】探索一种更好的紫甘薯花青素提取方法,为提高青花素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法提取4个不同品种(系)紫甘薯(万紫56、宁紫甘薯1号、1024.20、0929.115)的花青素,并通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从材料状态(鲜样/干样)、提取温度、提取次数等3个影响因素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各因素对紫甘薯花青素提取量的响应主次顺序为:提取温度〉材料状态〉提取次数;综合考虑提取效率及生产成本,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法提取紫甘薯花青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以鲜样为提取材料,提取温度控制在60%,提取1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花青素提取量为25.72mg/100g.【结论】以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法提取紫甘薯花青素具有经济、高效、方便、快捷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5因素4水平L16(45)正交设计,以甘薯品种渝薯6号为研究材料,研究栽插期、栽插密度、剪顶期、剪分枝数以及生根剂浓度对渝薯6号的结薯数、薯重、地上鲜重、商品率以及干率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极差比较和均值比较来确定最优栽插方案。结果表明栽插期在6月13日,栽插密度为90 000株/hm2,栽后70 d剪顶,剪分枝数为3个/株,使用生根剂浓度为30 mg/kg时能获得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3.
以单作马铃薯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薯玉行比,研究马铃薯、玉米套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套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却促进了干物质向块茎转运和分配,并提高了套作的根冠比。整个生育期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的特点。2:2行比叶、茎干物质积累到达峰值和向块茎转运早于3:2行比。套作2:2行比干物质积累量低于套作3:2行比,向块茎转运量高于套作3:2行比。整个生育期干物质向块茎分配呈上升趋势,向叶、茎的分配呈下降趋势,升幅和降幅套作低于单作,2:2行比低于3:2行比。干物质向茎分配下降幅度小于向叶分配。干物质向各器官的分配为叶<茎<块茎。  相似文献   
4.
以马铃薯/玉米套作行比2∶2为基础,在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海拔950m)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窝距、马铃薯品种、马铃薯小行距及带宽的不同配置下套种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其在光胁迫时叶片内抗性指标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套作处理促进了马铃薯株高及茎粗的增长;株高主要受品种和窝距因素影响,其次为带宽因素;茎粗则主要由品种决定,‘渝马铃薯1号’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茎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马铃薯的主茎数仅由品种决定而不受田间配置影响;叶面积系数受窝距和带宽因素影响,且上位叶叶面积系数明显大于下位叶,占全株比例为64.59%~83.69%。2.马铃薯随着窝距的增加,单株叶片、茎和茎叶干重增加,但随着带宽的增加反而降低;叶干重先于茎干重达到峰值;在块茎中的干物质积累呈现前慢后快的趋势,在不同品种中茎、叶、块茎的积累差异较大。3.影响群体复合产量的因素为窝距>品种>马铃薯小行距>带宽。以处理5和处理6最为接近,折粮复合产量分别为797.62kg/667m2、788.94kg/667m2。处理5为‘渝马铃薯1号’+窝距25cm+马铃薯小行距30cm+带宽180cm,其马铃薯密度2963株/667m2;处理6为‘鄂马铃薯5号’+窝距25cm+马铃薯小行距50cm+带宽160cm,其马铃薯密度3334株/667m2。试验中套作各处理的LER(土地当量比)介于1.32~1.51,套作优势明显。4.不同叶位间马铃薯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以上位叶大于下位叶,胞间CO2浓度则为下位叶大于上位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上位叶蒸腾速率与产量呈正相关。套作促进了下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增加,处理6净光合速率极显著大于其他处理。5.套作促进了POD活性和SOD活性的增加,降低了MDA含量。  相似文献   
5.
以马铃薯玉米2∶1行比,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在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海拔950m)研究了不同品种、窝距、间距、带宽下马铃薯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马铃薯品种是影响株高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带宽;套作群体马铃薯株高和茎粗高于单作;在费乌瑞它的整个生育期玉米对其株高的影响不明显;套作玉米的遮阴效应影响晚熟马铃薯长势,带宽越大影响越小,同时马铃薯长势还受自身密度的影响。2.各马铃薯品种叶、茎及块茎干重在块茎形成期及之前套作与单作差异不大,块茎形成期后套作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单作;套作加速了马铃薯叶片的衰老。3.生育前期马铃薯植株高于玉米,玉米群体光合有效辐射竞争处于劣势;套作中马铃薯光合有效辐射低于单作,随着叶面积的增加,所能获得的光合有效辐射逐渐减少,上位叶对下位叶的遮阴率上升,叶面积与遮阴率呈现对数关系。4.套作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叶片的Chla+Chlb含量,共生期短的早熟品种提高较小;套作降低了马铃薯叶片的Pn,Gs,Ci和Tr含量。5.带宽越大,大中薯率越高;鄂马铃薯5号在中等密度下产量最大,费乌瑞它密度越大产量越高;而玉米的产量与带宽及马铃薯密度的关系不明显,与费乌瑞它套作的玉米各处理的总产量要高于其他品种的处理,套作玉米的空秆率要高于净作,单穗重小于净作。套作LER(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呈现明显的套作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马铃薯玉米2∶1行比,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在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海拔950m)研究了不同品种、窝距、间距、带宽下马铃薯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马铃薯品种是影响株高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带宽;套作群体马铃薯株高和茎粗高于单作;在费乌瑞它的整个生育期玉米对其株高的影响不明显;套作玉米的遮阴效应影响晚熟马铃薯长势,带宽越大影响越小,同时马铃薯长势还受自身密度的影响。2.各马铃薯品种叶、茎及块茎干重在块茎形成期及之前套作与单作差异不大,块茎形成期后套作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单作;套作加速了马铃薯叶片的衰老。3.生育前期马铃薯植株高于玉米,玉米群体光合有效辐射竞争处于劣势;套作中马铃薯光合有效辐射低于单作,随着叶面积的增加,所能获得的光合有效辐射逐渐减少,上位叶对下位叶的遮阴率上升,叶面积与遮阴率呈现对数关系。4.套作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叶片的Chla+Chlb含量,共生期短的早熟品种提高较小;套作降低了马铃薯叶片的Pn,Gs,Ci和Tr含量。5.带宽越大,大中薯率越高;鄂马铃薯5号在中等密度下产量最大,费乌瑞它密度越大产量越高;而玉米的产量与带宽及马铃薯密度的关系不明显,与费乌瑞它套作的玉米各处理的总产量要高于其他品种的处理,套作玉米的空秆率要高于净作,单穗重小于净作。套作LER(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呈现明显的套作优势。  相似文献   
7.
以马铃薯中薯5号(早熟,株型直立)和米拉(中晚熟,株型扩散)单作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套作行比,研究大田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中2个品种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群体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生理特性的差异及其对群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两品种PAR、可溶性蛋白含量(SPC)均呈下降趋势,中薯5号脯氨酸含量(Pro)、丙二醛含量(MDA)、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因行比而不同;米拉MDA、CAT呈下降趋势,SOD相近,Pro、POD的变化因行比而不同。套作降低了两品种SPC,提高了两品种Pro、SOD、POD。中薯5号PAR套作低于单作,MDA套作高于单作,CAT块茎形成期低于单作,块茎增长期高于单作;米拉PAR套作高于单作,MDA、CAT套作低于单作。两品种套作PAR和CAT 3∶2行比高于2∶2行比,SPC相近,其他生理指标因生育时期而不同。套作降低了中薯5号的光环境,提高了米拉的光环境,3∶2行比光环境优于2∶2行比。套作条件下米拉的耐荫性比中薯5号更强,两品种3∶2行比套作比2∶2行比套作耐荫性更强。光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理特性的变化,并使套作马铃薯块茎产量显著降低。中薯5号和米拉2∶2行比套作LER分别为0.88,1.00,均无套作优势;3∶2行比套作LER分别为1.24,1.40,具有较强的套作优势,后者宜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以单作马铃薯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马铃薯/玉米套作的行数比,研究大田套作条件下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和叶绿素a/b值(Chla/b),提高了马铃薯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总(Chla+Chlb)含量。整个生育期套作3︰2行数比LAI显著高于套作2︰2行数比,SLW块茎形成期显著低于套作2︰2行数比,苗期、淀粉积累期高于套作2︰2行数比;Chla、Chlb、Chla+Chlb块茎增长期显著高于套作2︰2行数比,淀粉积累期低于套作2︰2行数比;Chla/b值块茎增长期和淀粉积累期显著高于套作2︰2行数比;套作降低了3︰2行数比Chla和Chla+Chlb随生育期递减的速率。套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提高了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率(WUE),非气孔因素是套作马铃薯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套作3︰2行数比的Pn、Gs、Tr、Ci显著高于套作2︰2行数比,WUE显著低于套作2︰2行数比。与单作相比,套作显著降低了两种行数比的大薯数量和大薯鲜重;套作2︰2行数比小薯数量和小薯鲜重显著降低,但套作3︰2行数比小薯数量显著增加,小薯鲜重差异不显著;套作3︰2行数比小薯数量和小薯鲜重显著高于套作2︰2行数比。总之,套作改变了马铃薯的光合特性,并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2︰2行数比无套作优势(LER为0.88),3︰2行数比具有较强的套作优势(LER为1.24),在生产中宜采用套作3︰2行数比模式。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5因素4水平L16(45)正交设计,以甘薯品种渝薯6号为研究材料,研究栽插期、栽插密度、剪顶期、剪分枝数以及生根剂浓度对渝薯6号的结薯数、薯重、地上鲜重、商品率以及干率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极差比较和均值比较来确定最优栽插方案。结果表明栽插期在6月13日,栽插密度为90 000株/hm2,栽后70 d剪顶,剪分枝数为3个/株,使用生根剂浓度为30 mg/kg时能获得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玉米套作对马铃薯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马铃薯品种中薯5号(早熟, 株型直立)和米拉(中晚熟, 株型扩散)单作为对照, 在大田条件下, 调查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中2个品种光合指标的变化、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不同叶位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分析光合指标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整个生育期马铃薯叶绿素含量(Chl a+Chl b)套作高于单作, 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和叶绿素a/b值(Chl a/b)套作低于单作。从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 群体光合有效辐射(PA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s)呈下降趋势, 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呈上升趋势。PAR、Pn、Gs、Tr均随叶位的降低显著下降, 套作下降幅度低于单作。套作中、下层叶片Pn的下降受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限制。套作降低了马铃薯上层叶Pn, 提高了中、下层叶Pn。套作中薯5号的Chl a+Chl b生育前期高于米拉, 生育后期低于米拉, SLW则相反; LAI和Chl a/b整个生育期高于米拉。套作中薯5号上层叶PAR高于米拉, 中、下层叶PAR低于米拉; 套作中薯5号上层叶Pn与米拉相近, 中、下层叶Pn高于米拉; 各层叶WUE、Ls高于米拉, Gs、Ci、Tr低于米拉。总之, 套作改变了马铃薯的光合特性, 并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 套作恶化了中薯5号/玉米复合群体的光环境, 改善了米拉/玉米复合群体的光环境, 米拉/玉米套作体系土地当量比(1.40)大于中薯5号/玉米体系(1.24), 显示了较强的套作优势, 宜在生产中优先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