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后,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渐趋恢复,土壤容重、pH值减小,土体中团聚体的数量增大,土壤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其中刺槐×沙棘混交林地速效养分丰富,粘粒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大;侧柏×沙棘混交林地则酸性强,容重低,≥50μm的微团粒含量较高。刺槐×沙棘混交林对土壤的修复作用明显强于侧柏×沙棘混交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的城市韧性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演变特征、耦合协调程度及相对发展状况,为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展开了相关研究。[结果](1)研究时间段内,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超过80%的城市其韧性水平出现上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呈波动变化趋势。二者皆呈现出“东中部高、南北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城市韧性由相对零散分布向集聚分布转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由“7”字形分布向“大”字形分布转变;(2)二者的耦合度总体较高,以高水平耦合为主;协调程度总体较低,但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和“东高西低、中心高外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近1/2城市的城市韧性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实现了同步发展,其余城市在2010—2015年多以超前型(城市韧性超前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为主,2015—2020年多以滞后型(城市韧性滞后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为主。[结论]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  相似文献   
3.
兰州河谷型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性质、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表现为从城市向农村过度 ,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向农村土地利用类型过度 ,特定的地形地貌持征和区位条件使其土地利用具有复杂的演变模式和较快的演变速度 ,使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变得十分复杂。本文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 ,利用 RS与 GIS技术 ,在对西固区土地利用特征、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空间结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兰州河谷型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开发模式及其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辐射观测值与其影响因子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以各因子的面域数据模拟全国1 km像元上的水平面年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考虑坡面坡度和坡向以及周围地形的影响,建立坡面与水平面的直接辐射转换系数模型以及坡面的视角系数模型,分别修正平面年太阳辐射中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分量;汇总修正后的太阳辐射总量中的各分量,得到坡面实际可获得的辐射总量。成果可用于高精度的农业生产潜力评估、农业区划、农作物布局、退耕还林还草等。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贵州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对彭水水库建设的蓄水响应关系,为该保护区原始生态环境和黑叶猴生境的科学评价与保护,植被覆盖的恢复提供参考依据和基础数据,本文对彭水水电站建设前、中、后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保护区对彭水水电站建设蓄水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彭水电站建设后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淹没面积仅有4.8 hm2,只占整个自然保护区面积的0.1%,主要影响区域在洪渡河流域的淹没区,水位上涨导致土地利用、水土流失有部分变化。说明水库蓄水对整个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深入分析喀斯特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规律,为山区流域制定生态风险防控措施与景观管理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典型喀斯特流域红水河流域贵州段为研究区域,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采用GIS空间分析、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等方法探究了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机理,并借助分布指数方法分析了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结果](1)自2000年来,红水河流域基于“三生”空间的用地转型表现为生产、生态空间减少而生活空间快速增加,不同用地类型的转移引起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贡献率大小不一。(2)2000—2020年期间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缓和趋势,红水河流域南部的景观生态风险总体优于其北部地区。(3)从景观生态风险在地形位梯度上的分布看,景观生态风险程度与地形位梯度成反比关系;另外,非喀斯特区和纯喀斯特区景观生态风险要低于亚喀斯特区。[结论]红水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虽有所好转,但部分景观生态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  相似文献   
7.
生境质量是反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研究生境质量演变及驱动因素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安全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赤水河流域2000-2018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InVEST模型对生境质量进行评估,使用冷热点分析探究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了生境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赤水河流域生境质量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冷热点分析显示,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在空间上表现为“上游弱下游强”的分异特征;地理探测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是影响赤水河流域生境质量的主导因素,赤水河流域受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明确识别了的生境质量保护重点区以及不同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有助于为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及高质量发展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