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8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林业   208篇
农学   191篇
基础科学   141篇
  231篇
综合类   318篇
农作物   109篇
水产渔业   50篇
畜牧兽医   197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9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态补偿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罗霄山片区是我国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之一,深入探究生态补偿机制对促进罗霄山片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井冈山市积极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政府色彩偏重、市场机制不活等诸多问题.着眼于解决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运作不充分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思路、重点方向以及相关制度性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8大喀斯特类型中治理成效最低、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面临石漠化严重、干旱频发、植被恢复难等突出问题。文中针对水分是影响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成效最关键的限制因素,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水分梯度差异与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利用日趋成熟的水分脆弱性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基于耦合暴露度、敏感性及适应性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遥感影像分辨率和植物群落调查样地大小的评价单元进行水分脆弱性评估;在建立物种库—功能性状—生境特征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功能性状差异进行喀斯特断陷盆地植物群落机制构建的研究方案。提出的研究方案有望解决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水分梯度特征与分布格局、自然植物群落组配规律及其生境特征、水分梯度与生境要素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功能性状组成的影响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可为不同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 global issue influencing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hile low‐carb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As the world’s largest emitter of greenhouse gases, Chin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that influences the cooper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the rural carbon emissions have been gradually increasing. We consider rural neighborhood as an important space for the use of low‐carbon idea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There is no specific assessment system for a rural neighborhood. The studies of rural neighborhood low‐carbon mainly focus on the method of calculation carbon emissions. However, only quantifying rural carbon emissions is insufficient. In this paper, a low‐carbo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has been proposed for rural neighborhood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has been applied to get the low‐carbon degree.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and feedback inside the indicator system,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was applied to get the weights. Furthermore, a case study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using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an eco‐village of China. Our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system is easy to operate in rural neighborhood.  相似文献   
4.
利用16S rRNA全长序列鉴定植物乳杆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标明含有嗜酸乳杆菌的活菌胶囊中分离到一株乳杆菌Lal菌株,利用16S rRNA全序列分析法和传统分类法对Lal菌株进行分类鉴定表明:Lal菌株属于植物乳杆菌种新株系,该菌株现在已经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所菌种保藏中心收录保存,编号为ASl.2986。  相似文献   
5.
姜瘟病是中国生姜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的病害,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引起的。此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44个科300多种植物。菌体短杆状,在TZC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出现白边较宽和白边较窄的两种菌落。菌系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和5个生化型,中国的姜瘟菌主要属生理小种1号,生物型属II、III、IV。此病害是一种较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在高温、高湿、雨水多、氮肥过量的情况下发生较为严重。中国植病工作者对此病害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中国姜瘟病的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7.
春麦田除草剂的应用与杂草群落演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作者采用定点定位试验,对春麦田除草剂应用与杂草群落演替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杂草群落多样性麦田,小麦连作并分别连续5年施用同一种除草剂,原杂草群落中占优势的靶标杂草得以控制,而非靶标杂草和抗、耐药性杂草因失去竞争和制约对象而猖獗发展,发生量较原来增加几倍至几十倍,并形成优势种群,对小麦造成新的更严重的危害。一种除草剂在同田块连续施用4年,由于杂草群落演替,抗、耐药杂草兴起,除草效果显著下降而失去其使用意义。作者提出除草剂配套使用、轮用、混用等措施,并配合以合理的轮作制度,以减轻杂草群落长期受到单一的定向选择性压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贵州5个地方鸡品种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用30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贵州省5个地方鸡品种:竹乡鸡、威宁鸡、黔东南小香鸡、高脚鸡、乌蒙乌骨鸡的遗传多样性。计算了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和群体间的DA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在5个品种中,杂合度最低的是高脚鸡,为0.501,杂合度最高的是竹乡鸡,为0.673,因此贵州各地方鸡品种的杂合度相差较大,据分析可能是由于交通闭塞,形成了家禽品种的多种多型,而且杂合度的高低与PIC值的大小体现了较高的一致性;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6个鸡品种被聚为3类:竹乡鸡、黔东南小香鸡和威宁鸡聚为一类,乌蒙乌骨鸡自聚为一类;高脚鸡独自聚为一类。这与几个鸡品种的来源、分化、选育历史及地理分布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后备公猪的科学选育及利用直接影响猪场制种效果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体现规模化猪场的制种技术与水平。文章针对后备公猪选育的基本环节和操作要点,从如何选种选育、科学饲养管理、合理配种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为规模化猪场后备公猪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滩地是我国钉螺分布的主要区域,也是血吸虫病的主要流行区。近些年我国大力实施的林业血防工程通过滩地营造人工杨树林,使得钉螺原有孳生地的多种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发生了明显变化,显著减少了钉螺种群的分布空间,从而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目前,国内外在滩地造林后单一要素改变对钉螺的影响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有关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对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还未有深入探索,对钉螺孳生产生抑制作用的关键要素尚不明确。文中综述了滩地造林后林下的草本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光照、地温等诸多要素发生变化对钉螺生存的不利影响,总结了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提出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