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安徽省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揭示安徽省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利用安徽省78个县1971—2010年气象数据和1991—2010年粮食单产,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安徽省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随时间升高趋势明显,但是年际变化率相对较小;降水量无显著的时间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大;北部降水量少于南部,但是变异系数较南部更大。因此产量波动主要由水分条件不稳定所导致,北部更甚于南部。4个区域作物3—9月积极生长期最适宜降水量由北向南分别为400~800 mm、400~1000 mm、500~1000 mm、800~1400 mm。由于作物的积极生长期与降水量偏多的时段同步,降水量偏多对产量的不利影响显著,特别是降水量最多的Ⅳ区。  相似文献   
2.
采用南宁、柳州两地土壤,酸化土壤pH值为5.6,4.7,4.2,3.7,3.1,以自然土壤为对照,测定土壤中固氮菌、细菌、放线菌、脲酶及土壤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的毒性临界pH值。发现酸化土壤中的毒性临界pH值大于模拟酸雨土壤;柳州土壤此pH值大于南宁土壤。  相似文献   
3.
气温对安徽省刺槐物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评估气温变化对安徽省木本植物的可能影响,根据安徽省宣城、合肥、滁州、凤阳、宿州5个台站1992—2008年的物候和气象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安徽省近17年来刺槐的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7年来,安徽省的刺槐的春季物候期明显提前,秋季物候期明显推迟,从而导致整个生长季延长。温度对物候期变化的影响显著:前一年秋季(9—11月)在春季物候期受温度影响的关键时段气温升高,可导致春季物候期提前0.4~3.1 d/℃,平均提前1.5 d/℃;而在4—7月秋季物候受温度影响的关键时段平均气温升高,可导致秋季物候期推迟4.4~4.6 d/℃,平均推迟4.5 d/℃。  相似文献   
4.
瑞宝与其他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对比试验,对番茄“白果强丰”(LycopersicumescufentumMill)幼苗进行叶面喷施。其结果是:产量比喷施宝处理提高43.01%,百果重提高17.25%,光合强度提高32.06%,壮苗指数提高0.29,酸甜比提高1:4.84,裂果防效提高51.45%,番茄早疫病防效提高1.44%,投入产出比提高1:62。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粮食单产趋势变化及主要经济因素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揭示安徽省粮食单产趋势变化特征和影响粮食单产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利用1991—2010年安徽省78个县(区)粮食产量、农业经济数据,采用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安徽省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及主要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20年安徽省和各县粮食单产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20年变异系数较大,以及2000年之后的10年较前10年变异系数增长的区域均是粮食增长率不高的地区。运用系统聚类中的欧氏距离平方和最远邻远法,并结合地理特征将安徽粮食单产变化类型划分为四区。各区粮食单产变化趋势、波动幅度和产量高低差异较大,单产最高的是Ⅲ区,为5957 kg/hm2,最低的是Ⅰ区,为4255 kg/hm2,Ⅱ区和Ⅳ区居中,分别为5089 kg/hm2和4905 kg/hm2。影响粮食单产变化的首要因子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旱涝保收面积和农村用电量等,农用薄膜和农药用量等因子的影响较小。而各区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农业经济因素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6.
1果园耕翻果园耕翻一般在秋季新稍停长或果实采收后进行,此时根系处于生长高峰,断根后容易愈合并能在当年长出新根,有利于树体养分的积累。秋季耕翻由于破坏了表层土壤结构和根系,能促进根系向深层生长,提高根系的抗逆性,并扩大吸收范围。秋耕还可抑制秋稍贪长促进成熟,有利于贮藏营养和安全越冬。秋季耕翻还可接纳大量雨水,满足树体翌春需要。秋耕还可以减少宿根性杂草和果树根蘖,减少养分消耗,消灭地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