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1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属于农业机械中土壤耕作机具。机具一次下地能完成灭茬、旋耕、深松、起垄、施肥等几项作业,机具具有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切土效果好、碎土能力强等显著特点,在各种土壤条件下一次作业可达到待播状态,节省了土地耕作的  相似文献   
2.
<正> 花椰菜又名菜花、花菜。黎春系郑州市金海区南阳村良种试验场从福建乌叶100中系统选育的有希望、适应春秋两季栽培的新品种。1983、1984年秋季在商丘、信阳、开封、许昌、洛阳、新乡、周口等地区种植,表现良好,亩产4000斤左右,经济价值550—800元,受到群众好评。1984、1985春季在郑州地区做春菜花栽培,亩产3500斤左右,经济收入750元,最高达1400多元,1985年已开始在全省推广。黎春属中晚熟品种,秋季栽培90多天,春季栽培60天左右成熟。该品种植株生长势中等,株高140厘米左右,开展度46厘米,  相似文献   
3.
借助文献综述方式详实掌握国内国外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及相关机具,同时结合我省的农艺要求,设计了水稻插秧机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装置,本文详细介绍了其设计理念及工作原理。设计完成了水稻插秧机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装置和关键部件。  相似文献   
4.
首先介绍了糯玉米的特性,现阶段我国糯玉米的播种方法,从而提出研制一种新型播种机。阐述机器的总体设计方案,该机具集施肥、播种、覆膜、膜上筑土等功能于一体,并把工作原理和关键部件的实验进行研究论述。以大量田间试验验证机器性能,为糯玉米播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浅谈水稻侧深施肥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我国水稻种植的基本情况和现阶段最常采用的施肥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水稻侧施肥技术的发展分析,重点阐述了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原理、作用和经济效益,为水稻的增产和推广侧深施肥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结合马铃薯种植的农艺要求,同时为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集成旋耕整地技术及马铃薯播种技术创新设计了可将传统马铃薯整地、播种分次作业优化为一次作业的联合播种机。为此,详细介绍了整机结构、关键工作部件的设计方案及试验情况。通过较大面积的播种作业考核机具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联合播种机具有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及缩短农时的特点,保墒效果极佳,播种质量好。  相似文献   
7.
介绍我国水稻种植的基本情况和现阶段最常采用的施肥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水稻侧施肥技术的发展分析,重点阐述了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原理、作用和经济效益,为水稻的增产和推广侧深施肥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播种方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不同种植方式下,对豫麦18号、豫麦21号、豫麦49号、93中6等4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行距与宽窄行之间产量无明显差异,低播量、高播量下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叶面积系数从开花到乳熟都呈下降趋势,只有93中6呈上升趋势,豫麦21号、豫麦49号、豫麦18号间无差异。豫麦18号灌浆速度最快,豫麦21号最慢,豫麦49号和93中6相比,前者前期灌浆快,后者一期灌浆快,93中6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豫麦18号次之,豫麦21号第3,豫麦49号最低。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水稻侧深施肥作业相邻秧苗间化肥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穴施肥农艺方法,设计了间歇定点穴式水稻侧深施肥装置.该装置采用垂直螺旋搅龙强排固体颗粒肥,依据预设的插秧与施肥动作之间的延时,控制步进电机的启停实现间歇的排肥动作,进一步控制螺旋搅龙的旋转角度,从而保证定点精量排肥.应用EDEM软件对穴式水稻侧深施肥装置进行仿真试验及分析,以行进速度、排肥能力、施肥高度为试验因素,以施肥位置合格率和排肥稳定性为响应指标,对装置排肥性能进行三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并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响应面分析,获得最优解为行进速度0.47 m/s、排肥能力2.69 g/r、施肥高度16.7 mm,施肥位置合格率93.02%和排肥稳定性6.52%.以最优解为试验参数进行台架试验,验证得到施肥位置的合格率为91.23%和排肥稳定性为7.15%,与优化结果基本一致,满足穴式水稻侧深施肥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0.
水稻插秧机侧深施肥技术及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是针对我省水稻生产过程中施肥环节一直沿用人工手撒浅表性施肥而存在:施肥量大,且肥料在田间分布不均匀,水稻秧苗吸肥量不一致,造成水稻长势、高矮、结穗大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水稻产量;表面施肥损失大,利用率降低,水稻生产过程用肥成本高;随着生产过程排水,含有肥料的水体排入江河,严重污染生产、生活用水;农民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为了解决施肥不能够定位、定量、均匀、可靠的这一项技术难题,而研发的水田插秧侧深施肥装置。首创水稻插秧侧深施肥由动力驱动螺旋搅龙强制推动颗粒肥进行侧深施肥的方法及装置。主要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特点、主要部件的设计、工作原理及试验情况,为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