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4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间作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服务于适宜间作的耐阴性大豆品种的选育,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大豆产量相关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顺序为株高>主茎节数>底荚高度>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百粒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说明,株高、主茎节数是影响产量形成的主要因子,并明确了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贵州省耐阴大豆的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向日葵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从吉林省农科院引进两个品种与贵州省油料所选育的两个自交系品种进行比较,进一步鉴定其品种的适应性、稳产性、抗逆性和商品性,初步筛选出适宜在贵州地区种植的产量超过150kg/667m2的两个白葵品种。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贵州省山地不同类型的经果林内套种大豆试验与示范,总结出贵州山地在发展经果林园区的同时套种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适宜播期、田间配置与合理密度、施肥及管理等措施。实践证明:经果林园区内套种大豆每亩可以增收480~960元,种植鲜食大豆,每亩收益可达3 000元以上,还可以减少经果林园区的管理成本,是一项节本、增效、生态友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早熟大豆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用滇86-5号作对照与7个大豆有性杂交系选高代材料和黔豆2号进行品种(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比对照早熟,产量均高于对照,比对照增产43.33%~116.66%;成8307×88-5027-2、90-5003×黔豆2号、90-12×86-6较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但百粒重低,故建议作粮用大豆推广种植;(89-105×89-50)×86-2、88-5027×吉林22的生育期短,单株粒数和粒重相对适中,百粒重较高,建议作鲜食大豆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解析不同大豆类群种质叶柄角和分枝角的遗传规律,为大豆遗传位点的挖掘及大豆理想株型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401份来源广泛、基因型丰富的大豆种质所组成的关联群体为材料,对大豆叶柄角和分枝角表型性状进行评价.[结果]叶柄角和分枝角均存在显著变异,多个部位叶柄角和分枝角的峰度和偏度的绝对值均小于1,呈近似正态分...  相似文献   
6.
7.
为制定适宜贵州种植青贮饲用大豆获取高产的优化栽培农艺措施提供技术依据,设置密度调控田间试验,探索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饲用大豆全株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青贮饲用大豆黔饲豆1号产量及农艺性状均有一定影响,2.4~3.0万株/667m2是获取青贮饲用大豆高产的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8.
9.
为大豆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进行净作大豆(T1),净作大豆十钼肥拌种(T2,播种大豆前取5 g钼酸铵用温水完全溶解,然后加水至0.5 kg,即为1%钼酸铵溶液,然后拌种),间作大豆(T3),间作大豆十钼肥拌种(T4)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净间作条件下,钼肥拌种大豆能明显改善地上部的农艺性状,T2处理大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比T1处理增加28.9%、T4处理比T3处理增加15.1%;单株根瘤数T4处理为47.2个/株,比T3处理增加24.5%,且比T2处理增加12.9%;净间作大豆的根系活力分别比相应对照增加55.8%和33.6%,产量分别增加550.25 kg/hm2和340.4 kg/hm2,增产幅度为23.4%和38.03%.钼肥拌种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净间作大豆株高,促进根瘤数增多、根瘤体积增大、固氮能力提高,进而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黔花生3号在贵阳及与之相类似地区的适宜播期为4月9~24日。在这个时期播种植株株型较好,单株荚果数多,籽仁饱满,单位面积产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