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产能过剩的红色警报开始拉响,如何抑制这些产能过剩产业的继续扩张,已成为中央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土地是承载产业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必然对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产能过剩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在简单介绍加拿大、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从资源禀赋、管制体系或内容以及实施方式上进行比较,归纳出其共性,从而为中国大陆羽翼未满的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一定的启示:中国大陆在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时,应当重视土地用途分区、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土地管理权限和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粤北石漠化地区土壤退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野外试验地和室内模型上进行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粤北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的土壤退化特点和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不同石漠化阶段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并与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呈相关性;当雨强大于60mm/h时,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地表侵蚀量呈现较大的波动性,产流后35min内重度石漠化样地的地表土壤侵蚀总量是轻度石漠化样地的7倍多;坡度和雨强对中度石漠化土地的土壤漏失量影响不大,体积越大的裂隙、漏斗产生的土壤漏失量反而越小;重度石漠化阶段是石漠化地区土壤退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形成多种水土流失的运移途径,土壤退化进入到一个突变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坡面产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坡面产流特征。结果表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地地表径流特征相似,但其与潜在、轻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差异明显。当雨强小于40 mm/h时,潜在石漠化土地难产生地表径流,当雨强达到55 mm/h,连续降雨34 min其开始产流;当雨强在51~60 mm/h之间时,其径流强度围绕3 mm/h小幅波动,当达到61 mm/h以上时,其径流强度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轻度石漠化土地产流时间随着雨强的增大而变短,但其径流强度差异不大,介于2~5 mm/h之间。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地地表径流呈现峰谷相间的特点。极重度石漠化土地裂隙、节理极为发育,洼地内多漏斗、落水洞,集流面积小,雨强增大后产生的径流变化幅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粤北阳山县江英镇设计了祼地、耕地、草坡地3种类型的石漠化试验样地,现场观测降雨在上述3种样地所产生的径流量,分析粤北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流失情况。结果表明,在粤北石漠化地区,绝大部分的雨水下渗成为土壤水和裂隙水,其中祼地的降雨有91.36%下渗,耕地的降雨有95.85%下渗,草坡地的降雨有97.53%下渗。地表径流量祼地>耕地>草坡地,草坡地地表径流深最小,其次为耕地,最大是祼地,说明草坡地对降雨截流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陆冠尧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822-9823,9830
[目的]研究粤北岩溶山区的自然环境。[方法]通过收集粤北岩溶山区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粤北岩溶山区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粤北岩溶山区岩溶地貌广布;大部分属于中亚热带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沛;石灰岩有大面积连片分布,溶蚀面积大;植被类型主要有高山草甸、亚高山矮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经济林、喜钙原生阔叶林、山地草坡群落和灌木藤本群落,石灰岩植被有典型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石灰岩灌丛和石灰岩丘陵山地草坡。[结论]该研究为粤北岩溶山区自然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在简单介绍加拿大、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从资源禀赋、管制体系或内容以及实施方式上进行比较,归纳出其共性,从而为中国羽翼未满的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一定的启示:中国在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时,应当重视土地用途分区、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土地管理权限和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计不同裂隙率、不同坡度的石漠化土地,以不同雨强对其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研究石漠化土地"五水"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石漠化土地的降水过程中,有48.7%~63.5%的水转化为地表径流,5.2%~22.6%的水被土壤吸收,5.3%~33.6%的水被植被截流,有5.6%~9.8%的水形成裂隙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