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丹草系禾本科高粱属牧草,是最重要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之一,因原产于非洲北部苏丹(高原)地区故而得名.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综合治理新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 1991年以来盐城农区棉铃虫连年暴发成灾的现状 ,在重点研究棉铃虫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的前提下 ,笔者还引进了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棉铃虫性信息素等先进技术 ,并且与传统技术进行了整合组装。经过 10多年的试验示范与推广 ,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对改进和提高当地棉铃虫综合治理技术 ,保护棉花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介绍了盐城农区棉铃虫综合治理新技术及其推广方法、实施效果 ,并总结了几点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棉田间套作理论基础及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棉花前期苗小,对土地和气候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特点,因地制宜,搞好问套作,是提高棉农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总结了棉花间套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苏丹草     
苏丹草系禾本科高粱属牧草,是最重要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之一,因原产于非洲北部苏丹(高原)地区故而得名。 (一)利用价值 苏丹草适应性极强,在不同肥力的土壤上都能生长,具有很好的形成嫩枝的能力和  相似文献   
5.
Bt棉不同种植比例对棉铃虫发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面上普查的方法,就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种植比例与棉铃虫的虫、卵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地区Bt棉种植面积占植棉总面积的比例不同,能引起当地棉田棉铃虫落卵量和幼虫数量的差异,该虫的发生程度都是随Bt棉种植比例增大而降低,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促早发、保稳长、增后劲是夺取棉花高产优质的关键。早发有利于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 ,增加优质棉比例 ,有利于抗灾夺丰收 ;稳长可以趋利避害 ,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 ,促进结铃分布均匀 ,提高中下部和内围节结铃率 ;增后劲能充分利用后期的有利气候条件 ,促使棉花上部多结铃 ,提高后期铃重。因此促早发、保稳长、增后劲是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铃重和改善纤维品质的三个重要关键 ,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 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生育环境这是实现早发稳长增后劲的基础。提高土壤肥力 ,一方面要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另一方面要增强土壤保肥保…  相似文献   
7.
抗病棉苏棉9号苏棉9号系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新洋试验站,1985年用泗棉2号与中棉所12杂交,其后代在重病圃上进行多年连续选育而成。l995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参加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项目”被评选中标,并列为全国“九五...  相似文献   
8.
蜘蛛常见种在两类棉田的消长动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以苏棉 9号为对照 ,调查分析了江苏盐城地区转Bt基因棉中棉所 2 9田内捕食性蜘蛛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 :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和三突花蛛为两种棉田蜘蛛的 4个优势种群 ,其中八斑球腹蛛占蜘蛛种群的 5 9.0 0 %~ 63 .0 0 % ;两种棉田内常见的捕食性蜘蛛有 6种 ,依数量大小排序为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三突花蛛、斑管巢蛛、爪哇肖蛛 ;两种棉田的蜘蛛比例略有差异 ,但差异不显著。在数量方面 ,与常规棉田比较 ,Bt棉田的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爪哇肖蛛和蜘蛛总量分别增加 46.90 %、94.0 9%、10 0 .0 0 %和 5 5 .3 8% ,斑管巢蛛减少 85 .71% ,经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比较 ,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T纹豹蛛增加 10 .5 9%、三突花蛛减少 9.5 2 % ,两种棉田间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 ,捕食性蜘蛛总量的消长动态与棉田内棉蚜、棉叶螨等害虫虫量的消长有明显的相依性和滞后性  相似文献   
9.
沼气和塑料大棚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沼气技术开发生物能和利用塑料大棚开发太阳能在国内外是比较普及的技术.在江苏省以北地区,由于冬季温度较低,沼气池一般情况下不能产气,是该地区推广沼气能源利用的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10.
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 ,系统研究了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小面积测报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产的性信息素诱芯与英国进口诱芯的诱蛾效果相当 ,明显优于江苏省金坛激素所的诱芯 ;性信息素对1、2代棉铃虫的诱蛾效果优于树枝把 ,对主要危害世代 3、4代的诱蛾效果低于树枝把 ;田间系统查虫查卵的趋势和发生量拟合度验证了上述结果。但当大面积棉田连片使用性信息素时 ,诱蛾效果与小面积测报效果有较大的差别。在 3、4代棉铃虫的蛾峰期 ,每 0 .13 4hm2 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 ,当性信息素区田间蛾量急增进入盛发期时 ,田间卵量同时进入盛发期 ;当性信息素诱盆蛾量累计为全代蛾量 40 %和 80 %时 ,当天或第 2天田间累计卵量也达到全代卵量的 40 %和 80 %。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 3、4代棉铃虫的蛾峰期 ,每 0 .13 4hm2 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 ,诱蛾效果较好且经济 ;与相同面积棉田内插放 40个树枝把的诱蛾效果比较 ,前者所诱棉田的雄蛾量降低 1.3 6~ 1.45倍 ,雌蛾交配率下降 3 5 .68%~ 44 .75 % ,落卵量减少 9.90 %~ 17.80 % ,幼虫量减少12 .3 6% ,蕾铃被害量下降 4.49%~ 1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