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4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实验基础上,从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角度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三十年间玉米杂交种种性提高的自然现象,明确了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以产量行为与抗斑一倒行为的持续改良为基本途径演进。极端杂交种株粒重提高了48.4%,叶斑指数与倒折率分别下降了4.3与1.2个百分点。演进过程界定为四个演化阶段:Ⅰ.六十年代,以新单1、白单4为代表;Ⅱ.七十年代前期,以群单105、丹玉6为代表;Ⅲ.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以郑单2、博单1为代表;Ⅳ.八十年代前期至九十年代初,以烟单14和掖单2为代表。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遵循“多元动态代谢结群,系统吐纳循序渐进”的生物进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玉米耐密性及耐密性育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玉米生产和育种研究实际出发,认为耐密性是优良玉米品种的重要性状之一。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1.在高密度下,玉米植株下体间上,雌雄穗发育协调,结实性好是耐密型品种增产的内在机制;2.高上,株型紧凑,根茎强壮,抗倒,结实性好是进行耐密性选择的重要指示性状;3.耐密性育种不应仅局限于株型选择,而应将耐密性作为一个具体  相似文献   
3.
运用群体生育型特征与演化的观点,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化进程至端的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基本特征与演化特征及其演进趋向,结果表明,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基本特征表现为株型紧凑或半紧凑,穗位叶适中,雄穗分枝较少,抗倒性和抗斑性优良,籽粒长,出籽率高;其演化特征主要由穗粒结构与第一叶面积、生育日数决定,其穗长演化将趋于稳态,穗行数、穗粗、百粒重、行粒数与第一叶面积、株高将呈现较明显的持续演进态势,其中生育日数、行粒数和株高将分别向早熟、多粒和高棵方向回归。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演进临近转型期。  相似文献   
4.
玉米在生理成熟前时常受到秋霜的危害。一旦早霜发生,种植者需要了解此危害对玉米成熟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受霜庄稼。霜害的严重程度依植株的发育时期、亚霜害温度的持续时间和范围而异。例如,当温度降至32℉(0℃)以下并持续4~5小时,或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几种典型条件下浅层地下水及小麦籽粒中NO_3~--N、NO_2~--N含量的调查说明:目前该区浅层地下水和小麦籽粒中的NO_3~--N、NO_2~--N含量均未超标;化学氮肥确能增加地下水中无机氮含量,而且两者呈正相关;目前当地的施肥水平对小麦籽粒中NO_3~--N、NO_2~--N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干旱缺水可以显著增加小麦籽粒中NO_3~--N、NO_2~--N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7.
苏方宏  李和平 《玉米科学》2005,13(Z1):029-031
帕列托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1897年发现,又经后人阐释而来(又称80/20法则、关键少数法则等)。帕列托法则认为,事物因果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小的诱因可以产生巨大的结果。帕列托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寻找事物的关键少数因子,做到事半功倍。将其运用到玉米育种研究中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8.
作物的遗传脆弱性是由其单一性造成的。作者把在大面积地理区域上种植大量的单一生物类型情况下,作物对某些生物的或环境的逆境侵袭的敏感性定义为遗传脆弱性。美国国家科学院对主要作物遗传脆弱性的研究表明,从1920年到1970年玉米的遗传脆弱性在逐步地并且连续地增加。Sprogue纵观了  相似文献   
9.
玉米耐密性的数学表达及其应用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苏方宏 《玉米科学》1998,6(1):052-054
本文依据系统控制论中的“黑箱原理”确立了玉米耐密性的概念,并由此出发提出了表征玉米品种耐密性的数学表达式。即:N =y1(D2-D1)/D1(y1-y2)×y2/y,其中N为耐密系数,D1、D2分别为低、高两个密度水平,y1、y2分别是低、高两种密度下的单株产量,y为高密度时各品种的平均单株产量。本文还利用该式对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30年间16个代表性玉米杂交种的耐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后期选育品种的耐密性有所提高,但对品种耐密性的重视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