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3篇
  200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目前,限制花生丰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花多不实,果多不饱”。在一般大田中每棵花生开的花只有50%至70%能形成果针,即完成受精作用。但结果实的只有20—25%,饱果率仅15%左右。因此,花生开花多,果实少;秕果多,饱果少。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除与耕作制度、水、肥及管理措施有关外,主要与两性细胞的发育、受精以及胚胎发育有关。在这方面,Smith(1950,1956)曾观察了花生的大孢子  相似文献   
2.
棉花雄性不育仅受核基因控制者,分隐性核基因和显性核基因两类。目前,除由隐性核基因控制的棉花雄性不育系外,在国外,已先后报道三个由显性核基因(Ms_4、Ms_7、Ms_(10))控制的棉花雄性不育材料。  相似文献   
3.
棉花“洞A”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棉花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研究中,Anishetty等(1974)对陆地棉中两个显性雄性不育(Ms_4;Ms_7)、两个双隐性核型雄性不育(ms_5 ms_6;Rhynes)和具有哈克尼西棉(G.harknessii)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组织学进行了研究。Bowman,Weaver,Jr.和Waiker(1978)对陆地棉中另一个新的显性不育(MS_(10)的细胞学进行了分析,为棉花的几种雄性不育类型提出了细胞学上的证据。在国内,棉花“洞庭1号A”(以下简称“洞A”)雄性不育是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定名为msc_1msc_1。为了探讨“洞A”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变化,并为“洞A”的遗传分析和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上的资料,我们从1978年开始就“洞A”小孢子母细胞的发育、减数分裂、小孢子等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对多小穗小麦品系“88F2185”的抽穗期进行了遗传分析。 “88F2185”的早抽穗性状是其3B、 5B和7D染色体的效应。 其中, 7D染色体的效应最强, 5B染色体具早抽穗的新基因。 3B、 5B和7D F2群体中单体株与二体株比较的结果表明, 早抽穗基因是半合、 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棉花自然单倍体植株发现较早,并已通过孤雌生殖、双胚、种间杂交、半配生殖和辐射处理等获得了棉花单倍体。但棉花的花药培养尚未得到单倍体植株。棉花是二倍体和异源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2x=26和2n=4x=52,自然单倍体的概率很低。产生双胚的频率约为1/2~2.5  相似文献   
6.
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四个地方标准: 1.桂Q/LY11—88广西油茶丰产林标准。起草单位:广西林科所。 2.桂Q/LY12—88广西柠檬桉丰产林  相似文献   
7.
外源ABA对杂交水稻制种F1穗芽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穗芽”是我国发展杂交稻的技术难点之一, 至今尚无有效控制措施。 据研究外源ABA对杂交水稻制种F1种子穗芽抑制效应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 于齐穗后施用ABA抑制穗芽的作用有效浓度为75 mg/L, 施用剂量(有效成分a. i.)为0.38 mg/hill; 在本试验条件下, 外源ABA对杂交稻制种F1种子、 不育系繁种种子以及常规稻种子均有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