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4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引言 1955年以来,在研究马骡织维性骨营养不良症的骨骼病理形态过程中,曾蒐集内脏标本31例,用10%福尔马林固定保存,其中有马19例,骡12例。病畜的年龄为6—16岁,内有公畜1例,母畜9例,(马善)骄畜21例(表1)。这些病畜都具有临床症状,其骨骼受损害的严重  相似文献   
2.
用东乡伊蚊叮吮含有唇乳突丝虫微丝蚴的模型动物——小鼠血液,待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时,分离出感染坳,皮下多点接种43只昆明小鼠(每只15~200条)、1只山羊及2只绵羊(每只200~300条)和4匹驹(每匹750~1 250条);将指状丝虫接种到20只昆明鼠体内,比较两种虫体的致病性。结果:唇乳突丝虫感染鼠有16只经1~8 d潜伏期发病,呈现瘫痪、昏迷症状后死亡.实验羊和驹经5~21d潜伏期后均呈不同程度的运动和神经症状,于接种虫体后40~140 d扑杀.经病理学观察,3种动物脑脊髓均呈现虫伤性液化坏死灶及非化脓性脑脊髓炎变化,在其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切片中发现丝虫虫体断面或钙化碎片,从而证明唇乳突丝虫可人工感染昆明小鼠、羊、驹发生脑脊髓丝虫病,进而提出该虫可以成为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的病原之一。指状丝虫感染鼠死亡率高于唇乳突丝虫感染鼠(P<0.01),初步认为唇乳突丝虫致病性较指状丝虫弱。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后,汉中市坚持不懈地开展造林绿化,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强化资源林政管理和依法治林,使森林面积达1968万亩,净增6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7.5%增加到48.42%;森林蓄积量由72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8750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566.2平方公里。1994年汉中市胜利实现消灭宜林荒山,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造林灭荒第一市”光荣称号,并且取得科研成果121项,其中获国家级奖2项,部省奖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常有马腰痿病的发生,对当地马骡危害很大。1962年李金璋于福州地区部队的一匹腰痿马脑脊髓中发现2条指状丝虫(Setaria digiata)幼虫。1971年我们在徐海地匹腰痿马的脑脊髓实质组织切片中发现丝虫体的断面,进一步说明了虫体不仅在脑脊髓腔内寄生,而且还侵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水貂生长激素(mGH)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在巴斯德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表达,为大量获得水貂生长激素奠定基础。【方法】将体外合成的水貂生长激素基因插入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将重组的pPIC9K-mGH用SacI酶切后,LiC1法转化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GS115,经G418筛选后进行甲醇诱导表达,并以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酵母上清中水貂生长激素的表达。【结果】酵母上清中可见与目的蛋白相对分子量(31kd)相符的条带,该条带可被水貂生长激素多克隆抗体特异识别。【结论】正确构建了水貂生长激素真核表达载体,该蛋白能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6.
以中华按蚊成蚊直接在牛腹腔指状丝虫(Setaria digitata)带虫牛体(来自安徽阜阳地区)上吸血,而后将吸血蚊虫饲养12d左右(26~27℃),待蚊虫体内幼虫成熟后,剖检蚊虫取感染蚴。用E—MEM和0.5%乳蛋白水解物的等量混合液(外加10%初生犊牛  相似文献   
7.
牛腹腔丝虫感染蚴皮下接种非固有宿主马和羊,均发生脑脊髓丝虫病;接种沙鼠、小白鼠、大白鼠、豚鼠等实验小动物,亦均发生类似于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日本学者河野猪二郎曾报道在自然界中牛有脑脊髓丝虫病的病例。在马脑脊髓丝虫病发病机理研究中,我们以牛腹腔丝虫感染蚴接种固有宿主犊牛试验,企图通过人工造病,建立牛腹腔丝虫虫源模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黄牛腹腔一般寄生3种丝虫:唇乳突丝虫(Setaria labiatopapillosa)、指状丝虫(S.digitata)及马氏丝虫(S.marshalli).除见指状丝虫微丝蚴形态描述的报道外,未见其它两种微丝蚴形态的报道.为区分3种微丝蚴,而进行了此观察.  相似文献   
10.
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 Linstow,1906)是牛体最常见的一种寄生丝虫,成虫寄生于腹腔,其微丝蚴出现在牛的血液循环中。该虫的Ⅲ期蚴能引起非固有宿主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据文献记载,它属于亚洲型。我国各地牛体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吴淑卿等作了详细描述。有关指状腹腔丝虫微丝蚴形态研究,至今国内外报道较少。现将牛指状腹腔丝虫微丝蚴的形态观察初步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