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1年初,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次调整与以往不同,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提出的,不是简单地种植数量的调整,而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区近期的发展目标是:农业向“优质、高效、外向”和沿海都市型发展,农机部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做到农机围着调整转,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2.
在养殖小区许多奶农户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养的奶牛产奶稀呢?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说说牛奶的组成。然后讲讲影响牛奶稀稠的因素,最后再讲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冻精质量,人们对稀释液进行了大量科学试验,获得许多重要成果.本文综述了奶牛冷冻精液稀释液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稀释液和精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新型冷冻稀释液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农资市场主体多元化、流通方式多样化、流通水平低度化并存的情况下,处于市场原生态的我国农资市场流通,能否经受住入世后过渡期的考验,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验证奶牛冷冻精液解冻后在不同保存温度下对精液活力的影响,通过对解冻后冻精在34℃、4℃保存,分0.5小时、2小时、4小时三个时间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保存时间和温度时菌落数没有明显影响.而保存在34℃的冻精随着时间增长活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三种药物制剂治疗奶牛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的一种常见多发病,是造成奶牛不孕的主要疾病。有关本病的治疗,国内外报道较多,其治疗方法和药物制剂组成不尽相同,疗效各异。结合本牛群状况,探讨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筛选某种有效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的药物和方法,对提高奶牛繁殖力实属必要。本试验进行了“清宫液”、“宫净”和“露它净”等三种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比较。现将三种药物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牛体外受精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胚胎体外生产(in vitro production,IVP)的技术程序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获得(oocyte aspiration)、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精子获能、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体外培养。笔者系统综述了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奶牛性控冻精人工授精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奶牛性控冻精人工授精效果并合理制定人工授精方案,采用流式细胞仪制备性控冻精,对3 947头健康荷斯坦牛进行人工授精。结果表明:①性控冻精和常规冻精的受胎率、产犊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性控冻精的雌犊率和繁殖率分别达到92.01%和50.03%,对照组仅为51.13%和34.97%,差异极显著(P0.01)。②青年牛的情期受胎率达到55.25%,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青年牛的产犊率达到98.31%,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青年牛的繁殖率为51.84%,经产牛为42.12%,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③采用第1次人工授精后10~11 h重复授精1次,每次1支性控冻精的授精方案,其情期受胎率为55.17%,繁殖率达到55.81%,同其他方案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应用性控冻精进行人工授精可以显著提高母牛的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下湾里村全面脱贫,回望来路成绩斐然,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际,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接续派驻工作队对湾里村实施驻村帮扶。本文分析了湾里村脱贫攻坚以来取得的发展成效,探析了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际湾里村持续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立足困难问题,从驻村工作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以期接续推动驻村工作见实见效,有力推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0.
甘草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以甘草无菌苗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6-BA对甘草无菌苗腋芽的诱导和快速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甘草无菌苗腋芽生长发育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培养基,最合适的茎段长度为0.7 cm,培养甘草无菌苗腋芽最佳的浓度为1 mg/L 6-BA;诱导甘草无菌苗腋芽快速繁殖最适宜的培养条件为MS+1 mg/L 6-BA+0.1 mg/LNAA,甘草无菌苗带腋芽茎段长度为0.7 cm,培养1代需要20 d,增殖7倍。经过半年培养,1粒甘草种子可繁殖117 649株无菌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