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7篇
  4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小麦对不同土壤水分的生理和形态响应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采用深桶栽培结合测坑法,从冬小麦反青至蜡熟期保持不同的土壤水分,分生育期对小麦的形态、生理和根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调控土壤水分可明显改变冬小麦根、冠生长量比率。适宜的土壤水分胁迫(田持的50%-60%)可促进冬小麦根系发育,高土壤水分更有利于地上部生长。土壤水分长期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较显著地叶片的增大,从而减小截获光能的总叶面积,最终降低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土壤水分由“田持”的46%升高到55%,光合速率增幅不大,由55%提高到64%,光合速率出现跃迁式增高,土壤水分超过64%后,光合速率几乎为等值。说明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存在一个“阈值”反应,此值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冬小麦的蒸腾速率随土壤水分递增而一直递增;综合考虑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关系,可以得出高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存在奢侈蒸腾耗水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 根据小麦生育期的需水特点,适当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量,通过经济合理的用水,在省水的前提下力争较好的收成.研究冬小麦的耐旱生理指标,正是想从生理的角度探索干旱同小麦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关系,找出对产量影响不大的小麦耐旱生理指标与土壤水分指标的下限值,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用水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有防雨设施的试验田里,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处理,应用  相似文献   
4.
5.
冬小麦对地下水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气象因素与作物对地下水利用量相关性,不同地下水位对小麦生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并应用土壤水动力学原理分析小麦各生育期根系吸水规律。提出不同土壤类型地下水适宜埋深,为黄淮平原节水灌溉和排水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紧缺巳成为全球突出问题之一,国内外对研究节水灌溉都给予高度的重视,但大多数都是从单项内容进行研究,如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利用雨水、保水农业栽培措施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生产效益。我们认为:节水农业就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当地水资源,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紧密结合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也就是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区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从而得出不同的农、水措施优化体系,在中国农科院商丘666.7ha(万亩)节水农业试验区进行了四年的试验与推广,取得了综合节水6%、增产8%的效益。对指导缺水地区生产和宏观控制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淮豫东平原冬小麦节水高产水肥耦合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在人工控制试验条件下,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冬小麦产量的N、P和水三因素的综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肥配合存在阈值反应,这个阈值是:N90~240kg/hm,P556.25~221.25kg/hm,灌溉定额1500~3750m3/hm。低于阈值下限水平,N、P无明显增产效应,水分利用效率(WUE,water use eficiency)低;高于阈值上限,水肥互作效应呈减小趋势;在阈值范围内,水肥互作增产效应显著。增加N、P投入和适宜限量供水是提高水份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所建数学模型的计算机模拟,提出了不同决策目标和水文年型的水肥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9.
以肥调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揭示以肥调水作用的内在实质,充分发挥水肥的协同作用,我们于1995~1996年进行了大田和深桶栽培冬小麦氮、磷二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施肥试验。采用中子法和石膏块法监测土壤水分,于灌浆初期用美国产LI—62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光合、蒸腾速率,同时挖取土柱测定根系。研究表明合理施肥可显著增加冬小麦根量,提高根系活力,扩大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和动力;提高光合、蒸腾速率和蒸腾蒸散比(T/ET),降低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损失;增加有效穗数和经济产量。从而使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相似文献   
10.
1988~1990年的连续试验研究表明,采用灌水和追肥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合理组合,能达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提高水、肥生产效率的目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在不同水资源条件下节水增产灌溉的简单模式,为黄淮平原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