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栽培植物起源与发展简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集是植物栽培化的开始栽培植物的起源是从古代原始人群采集野生植物开始的,此事看起来平常,却在农业起源上具有重要意义。1929年以来,我国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旧石器遗址发现朴子(Celtisbungeana)以后,1976——1977年又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遗址发现朴子炭化籽粒,它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采集证据之一。在古代原始社会采集野生植物是取得食物的一种较原始的手段。不难推断,由本能的采集逐渐发展成为带思维的采集,这就是选择的开始。所有栽培植物  相似文献   
2.
3.
近50年青海高原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了解近50年青海高原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选用青海高原43个气象站的基本气象数据,分析整个区域和4个生态功能区生长季日照时数在过去50年中的变化趋势和变化成因。结果表明:青海高原整个区域和柴达木盆地生长季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他3个生态功能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空间分布为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小。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整个区域和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突变时间分别为2004年和1999年,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和三江源地区在2006—2008年之间发生突变。影响青海高原整个区域和生态功能区生长季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是云量,而次要因子表现略有不同。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分布随着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经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王秀英  郝云  胡骏楠  李璠  余迪 《草地学报》2021,29(z1):35-42
为科学识别气象干旱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并探究其致灾因子变化特征,通过1981—2020年海西州8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描述历年干旱事件,识别干旱过程个数、入旱出旱时间,分析干旱过程强度、干旱过程降水量等。结果表明:1981—2020年,海西州共识别干旱过程192个,干旱开始时间介于5月18日—6月20日之间,结束时间介于7月4日—8月8日之间,历时时长40~63 d;各等级干旱日数变化趋势不一,茫崖、乌兰县干旱日数变化呈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2.0 d·(10a)-1,1.0 d·(10a)-1,其余站点呈减小趋势,变化倾向率介于-4.0~-1.0 d·(10a)-1。不同干旱等级的干旱日数大体呈中部少,西部多的态势,西南地区干旱最为严重;时间序列上,轻、中、重、特旱日数和年最长连续干旱日数呈减少趋势;年最长连续干旱日数均值为16 d,最大值为65 d (1995年);茫崖干旱过程强度最高,天峻和都兰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1 症状 1.1 果穗发病果梗和穗轴最初表现为浅褐色、边缘不规则、水渍状病斑,扩大后组织腐烂坏死,潮湿时果穗腐烂脱落,干燥情况下,果穗干枯萎缩,不脱落.果粒发病,病菌通过果梗侵染果粒基部,初呈浅褐色病斑,迅速扩展到整个果粒,使果实表现为淡色软腐,果粒失去光泽,易脱落,进而发展成灰白色的小粒点(分生孢子器),发病后期遇到...  相似文献   
6.
(二)豆菽类 9。大豆(Glycine max) 我国古代称豆为菽,并把菽列为五谷之一。在我国史前遗址中发现过大豆的遗迹。我国最古文献如《竹书记年》、《周书》、《诗经》等书中都有大豆的记载。世界公认大豆的栽培历史以我国为最早。据考察,虽然东北盛产大豆,而大豆的原产地仍在我国西  相似文献   
7.
基于青海省42个气象站1961—2019年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青海省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及气候生产潜力,分析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探讨气候生产潜力对温度和降水的敏感性,并通过ArcGIS空间插值拟合分析青海省作物生育期内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近59年平均气温持续升高,增温2.26℃;降水量呈波动变化有增加趋势但弱于气温升高趋势,以9.1 mm/10年的速率59年间增加了53.7 mm;作物生长发育期内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呈增长趋势,在693.1~891.6 kg/hm2之间变化,平均值为527.8 kg/hm2;空间分布上降水量、降水生产潜力与平均气温、温度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一致,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变化趋势,温度、降水量、气候生产潜力保持增长趋势,温度生产潜力分别是降水、气候生产潜力的1.2、1.5倍,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对气候生产潜力都有正向影响,而降水量是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浅析茶叶名字英译的影响因素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璠 《福建茶叶》2016,(9):331-332
茶叶作为古老中国的典型代表,是早期中国与世界贸易进行沟通的工具,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茶叶作为一项热销产品迅速占据了国外市场,因此,对于茶叶名字的英译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茶名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翻译原则为基本导向,探索茶名翻译的有效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草麻黄进行人工栽培是解决其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措施。研究氮磷施肥用量及肥料配施对草麻黄生长的影响,为人工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施氮处理、不同施磷处理及不同肥料配施对草麻黄株高、茎粗、茎根干重、叶绿素a、b含量的变化。结果不同施肥处理草麻黄株高增速在0.15~0.34 cm·d~(-1),茎粗增速在0.0040~0.0125 cm·d~(-1),单株茎干重在0.34~1.66 g,根干重在0.08~0.42 g,Chla含量在2.15~26.47 mg·kg~(-1),Chlb含量在1.64~9.31 mg·kg~(-1)。施纯氮量为100 kg·hm~(-2)时草麻黄株高、茎粗和茎干重最高,50 mg·kg~(-1)时根干重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呈增加趋势。施P_2O_5为30 kg·hm~(-2)时,草麻黄株高、茎粗和Chlb含量最高。施P_2O_5为70 kg·hm~(-2)时,草麻黄茎干重、根干重和Chla含量最高。单施磷肥和磷有机肥配施株高最高。单施有机肥茎粗最粗。单施磷肥、单施钾肥草麻黄生物量较高。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草麻黄叶绿素含量较高。结论综合分析,草麻黄高产施氮量为100 kg·hm~(-2),施磷量为70 kg·hm~(-2)。施肥措施应为高磷、增钾、低氮,少量有机肥。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物理措施,对典型互花米草侵占滩涂进行治理与长效管控研究。在象山港内设置3处互花米草治理试验区,分别采取机械翻挖、机械碾压等治理措施,配合实施人工除草管护措施,探索适宜该地区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以物理方法对互花米草群落实施治理,尤其是以大型机械对其根系进行强烈破坏的治理措施是有效的,深层(1.0m)的翻挖和捣碎的效果优于浅层(0.5m),翻挖时间以8~10月间效果最佳。翻挖措施后实施挖沟起垄和机械碾压的后续措施可以进一步破坏互花米草的根系,使治理效果更佳。挖沟起垄的效果优于机械碾压。人工除草适宜作为复发程度不高的区域的有效治理措施,每年春季与秋季各进行1次人工拔除即可达到较好的维护效果。经过试验示范区实践以及对互花米草治理项目区的综合评估,认为目前较为适宜开展的治理措施和长效管护为“机械翻耕+人工维护”的综合措施,即前期利用机械翻耕进行一次性治理,后期辅以人工除草作为的治理效果的长效管护措施,管护期应设置为2年以上,以确保获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