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四川盆地杂交中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相似文献   
2.
杂交稻稳促攻栽培法的高产机理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杂交水稻的生理特性和四川盆地的生态特点,经过多年实践,提出地膜中苗、宽行双株、W调氮法、停滞期施氮相配套的稳促攻栽培新技术,使水稻生长前期群体动态结构稳定在最佳范围,培育健壮个体;中期(停滞期)扩源增库,增强物质运转,提高光合效能,促进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建造高产群体结构,后期改善群体受光态势,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功能叶光合时间,主攻穗重。该技术在生产上应用,一般较常规栽培增产12%左右。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一优两高”栽培高产原理与技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杂交不稻“一优两高”栽培是指以利用优势分蘖,提高成穗率和充实度和核心,优化群体配置,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库,源,流关系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由优势分蘖利用,扩行稀值,平稳促进调氮法,控苗技术和增加粒重技术等关键技术不配套组成,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比常规栽培增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杂交水稻沿用传统的穗数型“前促、中控、后保”栽培原则,以及采用相应的单株密植、重底早追配套技术,实现了亩产500kg的高产水平。近年来单产持续徘徊不前,水稻生产难于再上新台阶,广大科技人员迫切要求产量有突破性进展的杂交稻新组合面世。但迄今为止,尚未真正有比汕优63增产10%以上的新组合出现。我们从研究与实践中发现,通过调整改进栽培技术,完全可能把现有品种产量提高10%-20%。针对杂交中稻生理特性及四川盆地低光值、小温差、高湿度等生态特点,我们改革了杂交稻传统的栽培原则与技术,提出采用“前稳.中促、后…  相似文献   
5.
研究针对影响四川盆地麦玉稻3熟改制成功的制约因素,经1996-1999年研究,技术上取得了两大突破:一是玉米超常早播,在春播基础上提早40-50d播种,适龄移栽,实现了玉米早收高产,并为后茬水稻创造了条件,使3熟衔接成为可能;二是水稻穿林旱直播,比晚稻政党播期推迟20-30d播种,实现了水稻晚播早熟,稳产高产,使3熟衔接更趋完善,两项突破是攻克3熟衔接难点,实现吨粮目标的关键技术。1998-1999年9地市农科所麦玉稻3熟改制生产试验田平均单产1013.0kg/667m^2和1067.2kg/667m^2,高产田单产达到1208.1kg/667m^2,其中玉米行穿林旱直播水稻523.9kg/667m^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