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先天性免疫是通过多种途径对侵入机体的微生物病原体进行感知和应答。干扰素(IFN)作为细胞因子家族的一员,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Ⅰ型IFN在由几种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疾病中起重要作用,而新成员Ⅲ型IFN主要是在病毒感染的情况下被诱导产生的。病毒和细菌感染不是相互排斥的,并且病毒的存在还会增加条件性致病细菌感染的概率。然而,Ⅲ型IFN在细菌以及病毒/细菌协作中的抗感染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文章主要讨论Ⅲ型IFN信号转导及Ⅲ型IFN在微生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由细菌引起的Ⅲ型IFN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N~(pro)蛋白的催化切割效率,首先扩增GSTZ毒株的N~(pro)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使其在表达菌E.coli BL21 (DE 3)中表达,确定正确的N~(pro)基因碱基序列,然后构建含有切割位点的pET-28a-N~(pro)-GFP重组融合质粒,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研究N~(pro)蛋白的切割效率。结果显示,GSTZ毒株的N~(pro)蛋白成功地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重组融合蛋白质N~(pro)-GFP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的切割效率约为60.28%。  相似文献   
3.
对于大多数病毒来说,只要其侵染宿主细胞往往会在复制自身子代基因序列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中间产物,双链RNA。起初,研究人员认为双链RNA是一种毒素,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发现双链RNA是一种高效的干扰素诱导剂,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因子或者相应病毒的模拟分子来抵抗病毒的侵染。这就使得双链RNA具有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的特点,而且可以作为机体产生主动免疫来抗击病毒侵染的"信号灯"。双链RNA是在病毒侵染细胞后产生的,随着受感染细胞的崩解而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从而刺激周围正常细胞产生相应的抗病毒效应。  相似文献   
4.
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导致的非溶细胞免疫效应是其产生潜伏感染的基础。虽然处于潜伏期的HSV的复制是被抑制的,但HSV基因仍然存在于正常的神经细胞中。研究表明,宿主免疫应答在调节HSV潜伏感染或复制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概述了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过程中天然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作用,以及干扰素和HSV毒力相关蛋白的作用,以期为深入了解HSV感染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病毒侵染机体的过程中,机体的多数组织器官可以高效产生干扰素。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能够有效识别病毒侵染机体过程中的相关模式分子(例如病毒复制中间产物双链RNA)的细胞受体是产生干扰素的主要感受器,这些细胞受体(例如Toll样受体和RIG-Ⅰ样受体)能够诱发一系列的信号级联反应,并且被激活的感受器可以启动干扰素相关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产生特定的干扰素。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病毒能够倾向性地去激活特定的细胞感受器,并且产生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论文主要从Toll样受体和RIG-Ⅰ样受体的结构入手,讨论宿主细胞模式受体在干扰素抗病毒过程中行使的功能,并简单介绍干扰素在抗病毒过程中的信号级联反应。  相似文献   
6.
部分正链RNA病毒基因的蛋白质合成是由其自身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al entry site,IRES)以非依赖5’甲基化帽状结构来实现的。目前,IRES被分为4类,虽然这4类IRES在对其介导的基因合成目的蛋白的机制不同,但是这些不同蛋白翻译机制是依赖IRES与不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复合物来实现的。真核生物翻译是由起始tRNA(Met-tRNAMeti)/eIF2·GTP三元复合物引发,与翻译因子和40S小亚基结合形成43S复合物,43S复合物在eIF1A协助下与起始密码子结合形成48S复合物,在eIF5·GTP促进下60S亚基与40S亚基结合形成80S核糖体。IRES介导翻译通过eIF4G、IRES与eIF4A结合引导43S复合物与IRES结合。Ⅲ型IRES在无eIF3的参与下与40S小亚基的E位点结合并与eIF2·GTP/initiator tRNA形成48S亚基,在eIF5/eIF5B的调控下与60S亚基形成活化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翻译。  相似文献   
7.
PPRV Nigeria75/1 H蛋白原核表达及抗原表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隆并原核表达小反刍兽疫病毒弱毒疫苗株血凝素蛋白(H)全长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其B抗原表位。根据NCBI中PPRV基因组序列中H基因序列(GenBank X74443)设计一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其全长;将扩增产物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后,转化至大肠杆菌E. coli Rosetta,经IPTG 37℃诱导表达目的蛋白;表达的目的蛋白经带His标签的镍离子蛋白纯化柱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利用DNAStar软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其H蛋白潜在的抗原表位。结果显示,质粒pET-32a-H经双酶切鉴定及测序后可证明构建正确;表达的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67 ku,能被抗His标签抗体识别,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有少量可溶性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DNAStar成功找到H蛋白的潜在抗原表位5-8,14-16,73-75,83-90,125-131,142-147,170-177,236-245,281-285,312-317,360-363,370-379,388-391,445-449,487-489,503-505,520-522,532-535,544-551,592-595。试验成功构建阳性质粒pET-32a-H,表达目的蛋白,并成功预测出H蛋白潜在的抗原表位。为早日消除PPRV研制新型亚单位疫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来源于白牦牛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GSTZ株的E0基因进行分析,并利用E0基因对GSTZ进行基因分型。【方法】通过提取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RNA,使用RT-PCR技术扩增BVDV E0基因,将其插入到pET-28a中,构建pET-28a-E0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鉴定及测序。IPTG诱导后使用BVDV阳性血清作一抗,经western blot鉴定。根据E0基因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以及构建E0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DNAstar预测E0蛋白的抗原表位。【结果】本研究表达的E0蛋白大小与预期结果相符且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通过对E0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以及构建E0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说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GSTZ株基因型可能属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a亚型,也可能是其他基因亚型发生较大突变产生变异。通过预测E0蛋白B细胞的抗原表位主要位于:7-12、22-26、62-63、94-97、101-105、115-119、127-128、138-140、185-187、215-219位氨基酸残基; T细胞潜在优势抗原区域主要位于:10-14、19-31、36-43、52-58、77-86、96-98、137-140、148-150、167-191、209-211位氨基酸残基。【结论】E0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通过对抗原表位预测以及对GSTZ进行基因分型,为后续基因工程疫苗和BVDV检测试剂盒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哺乳动物通过启动细胞内的先天免疫反应来抗击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侵袭和复制。天然免疫防御系统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病原体识别受体信号介导抗病毒基因产物的表达,包括干扰素和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产生以及感染部位其他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来抗击HCV的感染。HCV在人体内持续感染的能力与病毒克服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避机制有关,HCV还可抵御干扰素治疗的抗病毒反应。对HCV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了HCV逃避宿主的免疫调节及宿主对HCV免疫调控的机制。论文主要论述在感染HCV的过程中ISG产物的抗病毒作用、HCV对干扰素上、下游的影响及病毒对宿主的逃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自1985年以来,在许多动物体内都已鉴定出含有干扰素ω(interferon,IFN-ω),它是一种I型IFN,但是在犬科动物和小鼠体内却没有。IFN-ω具有与IFN-α类似的抗病毒、抗增殖和抗肿瘤活性的作用。迄今为止,IFN-ω已被选作参与治疗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一些疾病或病毒感染。研究表明人类IFN-ω在人癌细胞的某些模型中表现出的抗肿瘤活性,可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重组猫IFN-ω已经在一些国家获得了治疗犬细小病毒、猫白血病病毒和猫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许可。另外,当用于治疗其他病毒感染或疾病时,它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作用。本文综述了IFN-ω的已知生物学活性及其临床应用,为IFN-ω作为临床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