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直、弯两种穗型水稻各1份材料为试材,通过剪叶与疏花措施,改变灌浆进程,研究了源库关系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穗型水稻籽粒灌浆进程可用Richards进行拟合,从而可以用朱庆森等提出的有关参数对灌浆特性进行解释。剪叶降低水稻籽粒的灌浆速度和终极生长量,导致结实率低,籽粒充实度差,千粒重小而减产,而疏花(剪穗)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年代的3个代表性小麦品种,从光合特性及相关性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就光合速率而言,新品种小麦并无明显优势,但其光合面积和光合时间明显高于老品种.叶绿素含量提高不明显,叶绿素a/b比值略有下降;新品种株高降低幅度大,各节间缩短明显.基部节间秆壁加厚,叶倾角和叶子长/宽比值减小,株型更加合理;新老品种的干物质分配曲线大致相似.但新品种的干物质向穗部的转移速率和数量明显高于老品种;单株产量构成因素方面,新品种的穗数、穗粒数、粒重及收获指数的提高是新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通过对辽宁省14个水稻栽培品种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正相关,而穴穗数与产量成负相关。除穴穗数以外,其它任何性状的提高都将不同程度地促进产量增加;4个因素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均为正值。通径分析表明:四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2.2387),其次是穴穗数(1.4853)。但穴穗数通过穗粒数对产量的间接负向效应较大。所以通径分析能够较客观的反映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因此在今后的高产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中,应注重穗粒数的选择,同时保证一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穴穗数可以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载体,是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部分。近年来,虽然县域经济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其发展中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评价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的数量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归模型模拟的效果直接影响其预测结果的精确性,针对残差分析法检验模型似合效果的局限性,采用数量化方法进行检验,不仅综合分析的模拟效果,而且可以直接比较模型间的拟合效果,并为建立拟合效果好的新模型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评价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直接关系到模型的精确性和可用性,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综合评价模拟效果。不仅能提高模型评价的精确性,避免片面性,而且为建立更有效实用的新模型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构建玉米DNA指纹库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SR分子标记技术是在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DNA多态性检测技术,已开始应用于植物基因组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概述了SSR标记的原理、类型、功能及其引物的来源和利用SSR构建玉米DNA指纹库的进展以及玉米DNA指纹库在品种鉴定、品种保护及品种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分子标记的种类,分析了杂种优势研究中常用的几种分子标记的原理、特点。综述了分子标记在作物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构建、杂种优势预测以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中的利用现状。并对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研究中的进一步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综述黄瓜霜霉菌特征特性、生理小种、霜霉病菌种的保存方法以及黄瓜霜霉病抗性遗传规律、抗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当前生产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水稻分蘖成穗特点及产量性状与产量回归模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辽宁省水稻中熟组区域试验的14个品种(系)分蘖成穗特点、产量性状与产量间关系分析。利用DPS统计分析软件,选择回归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并对拟合模型的精确度、拟合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数随插秧后时间的变化用二次曲线回归模型拟合最佳。最高分蘖数与有效穗数回归关系用负指数函数模型拟合最佳。有效穗数与产量间回归关系用“S”曲线模型拟合最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为:y=-136.7435 3.0667x1 0.4046x2 0.2460x3 2.5836x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