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圈养野生动物的日粮变更直接影响到动物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繁殖.笔者对圈养野生动物的日粮变更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对日粮变更后的效果作以探讨.供业内交流。  相似文献   
2.
在对北京动物园从南非引进的大食蚁兽进行检疫时发现粪便中有大量球虫卵囊,经鉴定为艾美耳球虫Eimeriaescomeli(Rastegaieff,1930)Levine and Becker,1933。从大食蚁兽新排出的粪便中收集卵囊并进行分离培养,卵囊经28℃孵化8 d可完全孢子化。卵囊多为椭圆形或亚球形,卵囊壁粗糙,呈棕黄色,无卵膜孔。卵囊的大小为长20.9±2.59μm,宽18.7±2.25μm,形状指数为1.1±0.07。卵囊壁厚度为1.1±0.18μm,分两层,外层厚,棕黄色的卵囊壁有放射状条纹,内层膜较薄,并且松散。卵囊内常有残体。孢子囊呈长卵圆形,轻微不对称,有斯氏体。大小为5.5~10.8μm×3.4~5.6μm,平均8.68μm×4.21μm。子孢子长形,平行排列,头尾相对。  相似文献   
3.
2009年底,本园1只独角犀牛出现跛行.大约两个月后,卧地不起.两周后死亡.剖检见关节腔内有大量积液.积液涂片染色见到成链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后经培养鉴定为停乳链球菌类马亚种(Streptococcus dysgalatiae),具体情况介绍如下.1发病情况2009年10月初发现该独角犀牛"邦蒂"行走时双后肢明显异常,表现为双蹄抬起时不能正常向前而是朝对侧运步,导致双蹄互相磨蹭,且站立时后躯不稳,左右摇晃,后肢收于腹下.到10月24日站立时疼痛表现非常明显,经常因后肢不能负重,转弯时致后躯卧倒.双前肢也逐渐出现疼痛现象,不能正常迈步,卧地后起立困难.从11月初起病情急剧恶化,很难站立,几乎每走一步都会摔倒,长时间卧地.  相似文献   
4.
草食偶蹄动物魏氏梭菌病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国内野生和家养动物魏氏梭菌病发生的特点与规律,收集了近32 a间的文献资料,设立魏氏梭菌病发生的时间、区域、动物种类、细菌血清型等因素,统计分析流行病特征。结果:①魏氏梭菌病每隔4 a左右就会有高发病出现,各种血清型发病高峰的年际不一样,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高发病的年际、血清型有差别。②魏氏梭菌病在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各季节的发生率不同,春季是高发季节,家养动物尤为明显,秋季野生动物的发病较为明显。4个季节中,D型菌引起的发病较多,在春季和夏季中D型菌发病尤为明显,在秋季中仅A型菌和D型菌有发病记录,冬季中都不突出。③魏氏梭菌病在1 a 12个月中均可发生,3、4月是高发病时期,6、11月的发病比率次之。3月西部区域发病较多,4月黄河与长江之间区域发病为多,6月长江以南区域发病高,11月则是黄河以北区域发病较多。野生动物发病多集中在6月和11月,家养动物4月发病较突出。2月C型菌引起的发病较明显,11月A型菌发生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血清型,D型菌则全年发生的较多。④黄河以北、黄河与长江之间、西部区域发病主要集中在春季,长江以南则主要在夏季发病。黄河以北区域D型菌最高,A型菌其次,C型菌最低。黄河与长江之间区域A型菌落高于D型菌,C型菌仍是最低。长江以南区域D型菌为主,A型菌其次,没有C型菌发病。西部区域则是D型菌明显高于A型菌和C型菌。结论:魏氏梭菌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每间隔4 a左右会有高发病出现。不同区域,魏氏梭菌病发生的时间有差别。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发病的时间和致病血清型有区别。疫苗接种预防是有效的,综合措施是较好的预防措施。预防时慎用磺胺嘧啶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兽医诊断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成年雌性大熊猫一般每年春季发情1次,自配种后,受精卵并不是立即着床发育,而是在子宫内游离一段时间,再选择适宜的时机着床,受精卵附着在子宫壁后迅速发育,经2~3个月便分娩而出.这是该物种的独特现象,对此自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利用各种技术进行研究,如利用放射免疫[1-3]和酶联免疫法[4]对妊娠期孕酮值的监测,采用E-玫瑰花环试验检测大熊猫早孕因子[5],检测大熊猫绒毛膜促性腺激素[6-7],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存在"胚胎延迟着床现象[8]".  相似文献   
6.
D301G树脂降低山楂汁中有机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301G第1次对山楂汁中的有机酸和黄酮吸附后,对山楂汁中的总酸、黄酮和pH值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树脂的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的比较,发现了有机酸和黄酮在再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经过D301G树脂第2次使用过程中山楂汁中有机酸和黄酮变化,得到使用不完全再生的树脂进行山楂汁降酸,可以达到降酸而保留黄酮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李莹  吴秀山  张成林  刘燕  闫鹤  杨明海  原蕾 《野生动物》2011,32(1):22-25,33
家禽对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多有报道,但现有的禽流感疫苗对野生禽类的有效性尚所知甚少。本文以白冠长尾雉、蓝鹇、红腹锦鸡、白腹锦鸡4组野生雉鸡类为研究对象,以家鸡为对照,进行禽流感H5N1亚型疫苗免疫。利用血凝(HA)及血凝抑制(HI)实验,分别在首免日、免后10 d、20 d、40 d、60 d、90 d及120 d监测禽类免疫后抗体水平变化。结果显示,4组野生雉鸡类均在疫苗接种后产生禽流感抗体,且达到具保护力的抗体水平。通过免疫后抗体水平的跟踪研究,证明商品化禽流感疫苗对野生雉鸡类动物有效。  相似文献   
8.
发情期大熊猫阴道分泌物细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菌是动物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表或体内的微生态系统对于牵制或抑制外来有害病原体起到重要作用。生殖道内的寄生菌对于维持生殖道内的稳态起着重要作用。2011年年初在对北京动物园2只健康的雌性大熊猫“萌萌”和“瑛华”进行人工授精过程中,抽取阴道深部(约15cm处)分泌物,于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下,进行了细菌培养。2只大熊猫的培养结果完全相同。均主要有三株细菌,利用API鉴定试剂条鉴定的结果是L群链球菌、溶血性大肠杆菌和乳杆菌。对数量较多的链球菌和溶血性大肠杆菌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以及16sRNA的测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这两株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均敏感。16sRNA序列测定结果进一步印证了API菌株鉴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鸡肌肉组织中氯霉素残留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活化酯法合成了氯霉素抗原 ,作为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大耳白兔得到氯霉素的多克隆抗体 ,建立了氯霉素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进行了药物交叉反应性试验 ,并对鸡肌肉进行添加回收试验。结果显示抗体效价可达 1∶ 6 4 0 0 0 0 ,IC50 为 1.3ng/ ml,最低检测限达到 0 .0 5 ng/ ml,线性检测范围为 0 .1~ 36 .4 5 ng/ ml。在 0 .5、1、2 .5、5 ng/ g浓度水平添加到鸡肌肉组织中 ,测得回收率为 5 5 .4 %~ 119.0 % ,变异系数为 4 .3%~ 10 .4 %。该 EL ISA方法快速、灵敏、方便 ,满足了氯霉素残留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2010年5月,北京动物园饲养的1只大灰袋鼠急性死亡。解剖发现其胰腺、心肌、大网膜、肾上腺等大面积出血。无菌采集肝、脾、大网膜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分离到一株细菌。对细菌纯培养物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分别做氧化酶、触酶、糖发酵等生化特性试验,初步判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同时,API鉴定系统显示,该菌为氧化酶阳性、触酶阳性。API20E鉴定试纸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鉴定百分率为90%。用该菌的培养物对6只小白鼠做致病性试验。6只小鼠均于6 h内死亡,经剖检均从心血中分离到较纯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进一步说明分离到的菌株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