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选用138个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幼苗生长测定、电导率测定和田间出苗率测定这3种方法测定种子活力,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种子LOX活性,并进行各指标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系)间种子活力及LOX活性存在明显差异,幼苗生长测定的发芽势、胚根长度、鲜重、干重以及简化活力指数均与田间出苗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浸泡液电导率与田间出苗率呈极显著负相关,LOX活性与发芽势、发芽率、胚根长度及绝对电导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LOX活性与田间出苗率及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结果表明,幼苗生长测定和电导率测定均可作为大豆种子活力测定的适宜方法,初步认为大豆种子活力与LOX活性间的相关性无明显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2.
选用皖豆15号大豆种子为试验材料,钼酸铵溶液为引发剂,进行浸种保湿引发,钼酸铵溶液浓度分别为1%、2%和4%,浸种时间均为10 min,保湿时间分别为6、12h和24h,研究不同引发处理对大豆种子活力的影响,探讨钼酸铵溶液引发的适宜方法.结果表明:1%钼酸铵溶液浸种10 min保湿6h的引发处理效果最好,其幼苗生长测定的主要活力指标和萌发种子胚根的POD、CAT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干种子和双蒸水对照,SOD活性极显著高于干种子对照.  相似文献   
3.
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群体特征及产量形成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的群体特征及产量形成特点,加快杂交中籼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大穗型品种广两优1128、Y两优900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6号、徽两优996为试材,设置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2种栽插方式进行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毯苗机插相比,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方式秧苗茎基宽、百株干重、发根力显著增加,秧苗素质提高;分蘖早生快发、群体茎蘖消长平稳,成穗率提高5.11%;中后期LAI与光能利用率高,干物质积累能力强,其中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7.17%。钵苗机插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其中大穗型品种增产9.52%~10.78%,穗粒兼顾型品种增产5.03%~5.86%,群体颖花量的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因此,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群体质量优良,产量形成优势显著,穗大粒多,而大穗型品种更适宜于钵苗机插,增产优势更明显。研究结果为机插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安徽沿江地区双季早稻适宜的高产机插栽培技术,引进“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借鉴“平衡栽培”的理念,通过设置工厂化育秧机插试验,并与软盘育秧人工抛秧和常规育秧人工栽插进行比较研究,集成了沿江双季早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示范结果验证了双季早稻机插技术的优势.该项技术较后两种栽插方式相比能在稳定有效穗数与千粒重的同时,显著增加双季早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同时节本增效明显.在安徽沿江双季稻地区为较适宜的高产栽培技术,有着重大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杂交中籼稻机插适宜取秧量,为完善杂交中籼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提高机插水稻产量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两系超级杂交中籼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在"机插平衡栽培理念"的稀播条件下,通过调节取秧量来构建不同的群体基本苗起点(1、2、3、4、5苗/穴),研究不同取秧量对杂交中籼稻机插秧栽插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群体基本苗起点在1~3苗/穴时,随着取秧量的加大,整体栽插质量逐渐提高,群体颖花量逐渐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当取秧量超过每穴3苗时,群体起点过大,不利于高产群体的构建,反而易导致减产。[结论]在安徽江淮一季稻区,杂交中籼稻机插以纵、横向取秧量为10.0 mm×10.8 mm或12.0 mm×14.0 mm的组合,即每穴2~3苗较为适宜。在此取秧量的条件下,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在稳定库容充实度的情况下形成较大的库容量,最终获得产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