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转基因白桦试管苗去琼脂生根培养及高效移栽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转基因白桦试管苗为试材,采用草炭、黑土、河沙和蛭石混合物取代琼脂进行生根培养、带坨移栽,结果表明,经复壮培养的白桦试管苗接种到生根基质中,10 d左右在无根苗基部即可产生密集的不定根,生根培养40 d后,再经15 d~20 d的逐渐开瓶炼苗后即可带坨移栽,成活率高达到99%。  相似文献   
3.
干雷暴与森林火险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雷暴是一种在防火期内极易造成森林火灾的天气过程, 国外已将其作为火险天气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数十年研究, 但在国内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相关内容并不多。文中从干雷暴的特征和形成条件、预测及应用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脉络, 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基于我国林区探空监测站不足的特点, 建议使用地面气象资料模拟输出探空数据, 并借鉴国外闪电活跃等级、RF99等干雷暴预测研究成果, 结合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 在我国干雷暴引发雷击火较多的大兴安岭地区进行探索性应用, 以减少这种灾害性天气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韦睿  黄艳  王晓红  刘灵 《北方园艺》2016,(14):202-206
目前东北茶藨子绝大部分处于野生生长状态,为了开发利用该物种种质资源,现从东北茶藨子的生长分布、伴生林型、物候特点等林学特点为切入点,总结现有茶藨子属植物研究进展及其特点,参照其它开发较早的"第三代浆果"加工发展经验,提出适合东北茶藨子的3个发展方向,即营养成分开发、药用加工及色素提取。同时结合现有浆果开发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未来加工产业发展中,应着重自育品种开发、选择最优贮存方法化、打造一体化经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林火导致树木死亡的机制对计划烧除、火灾损失评估和火烧迹地恢复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目前对林火的作用途径和树木死亡的过程仍不甚清楚。本文将林火行为与树冠、树干和根系的受热过程联系在一起,分析火后树木死亡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和影响因素,总结树木烧伤程度的评判方法和死亡率预测模型。火后树木的直接死亡主要取决于叶片和分生组织(芽和形成层)的烧伤情况,而树木受热的边界条件和局部传热过程的精确量化是评判和预测树木烧伤程度的关键依据。由树冠光合速率和韧皮部传导能力下降共同促成的养分胁迫以及由导管(或管胞)气穴栓塞和软化形变导致的木质部水分运输失败都是导致火后树木死亡的潜在原因,而后者更倾向于在短期内造成树木死亡。气孔的导度和对饱和水气压差骤变的敏感性可决定叶片在林火发生时的响应能力,而叶片单位面积的光合速率会因林火矿化作用提供的养分而短暂上升。激素、酚类、萜烯类和乙醇等代谢产物是反映树木延迟死亡的关键生化指标,同时也与火后病虫害的侵染密切相关。树冠的烧伤程度是短期内评估树木死亡概率及恢复情况的可靠参数,次年萌芽和展叶情况应作为补充参考。独立指示变量、综合评级指标和统计经验模型都是目前评估和预测火后树木死亡率最可行且有效的途径,而基于过程的生物物理学模型是未来的研究趋势。此外,本文还对该研究领域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可为火后树木死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引种西伯利亚红松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红松优良种源区内采集7个种源的种子,并于黑龙江省大海林林业局太平沟林场育苗、帽儿山实验林场进行造林。通过对各种源的苗高(幼树高)、地径与对照红松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各性状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7年生幼树高、地径的F值分别为12.59、4.13,各性状的遗传力均大于75%。根据幼树高、地径等性状多重比较结果,选出乌兰乌德为最佳种源,其幼树高、地径较生长量最低的后杭爱种源分别提高了44.95%、12.77%。苗高(幼树高)、地径与各个种源的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地理纬度对地径影响较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引种的种源范围内,西伯利亚红松的地径生长量随着纬度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影响这种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和水分;生长季节内,7月份的均温、相对湿度、年降水、5—8月降水等与苗高(幼树高)、地径呈现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苗高(幼树高)、地径与种源的海拔高度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西伯利亚红松这种地理变异呈现为连续的冷—暖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