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从岩性和地貌因子入手,将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分为5个等级,从小地形部位的尺度,对不同脆弱程度等级的环境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受到岩性和地形影响,从坡下部至山顶,脆弱程度随着坡度和基岩裸露率的增加而增加,在局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生境特征差异。在脆弱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脆弱程度等级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治理目标和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2.
杉木不同优良品种苗期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对不同种源的6个杉木优良品种进行了苗期对比试验。通过对苗高、地径、高径比及苗木质量分级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杉木优良品种播种品质优良,苗木生长良好,质量高;苗高、地径、高径比在各品种苗木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广西融水杉木种源种子是苗期表现最为优良的杉木品种。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森林树种PV曲线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PV技术对榆树等11个喀斯特森林树种的耐旱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PV曲线所获的水分状况参数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植物的耐旱能力。以PV曲线所获水分状况参数为基础数据,用极点排序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喀斯特森林树种的耐旱性强弱进行分类评价。将榆树等11个树种分为耐旱性弱、耐旱性中等和耐旱性强三大植物群,同时说明了用数量分析法对植物生态生理特性进行分类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该文分析和研究了三明市的自然条件、竹类资源优势、竹类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三明实际,提出一些发展竹业经济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不同造林密度和混交树种对光皮桦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光皮桦不同造林密度、不同混交树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光皮桦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的生长有较大差异,其胸径、冠幅由大到小依次为:1 100株.hm-2、800株.hm-2、1 600株.hm-2、2 500株.hm-2,树高以1 100株.hm-2的林分最大,其余比较相近。光皮桦与不同树种混交生长有较大差异,各生长指标以杉木×光皮桦混交林最好,其余依次为:福建柏×光皮桦、木荷×光皮桦、马尾松×光皮桦;光皮桦纯林生长指标与福建柏光皮桦混交林比较接近。杉木×光皮桦和福建柏×光皮桦是较好的混交组合。  相似文献   
6.
硒对粗壮女贞叶主要内含物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苦丁茶施硒肥的盆栽试验,探讨硒对粗壮女贞主要内含物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部施亚硒酸钠对粗壮女贞主要内含物含量的提高及品质的改善都非常有利。当硒浓度为1mg/L时,施后30d,粗壮女贞硒含量最高,达到1.516μg/g;硒浓度为3.0mg/L时粗壮女贞叶片主要内含物含量最高。同时显著提高了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硒浓度为1mg/L时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为对照的120.11%和117.65%,其中酚氨比含量下降为对照的87.38%。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重建问题的探讨,根据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恢复与重建的最终目标是形成生态与经济的和谐统一.结合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和土地退化特点及过程分析,认为植被恢复是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根本途径.按照山地生态因子分配规律和基岩裸露程度的差异,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生物恢复途径和对策.针对山区农村经济、能源和耕地矛盾,配套相应的工程措施,可有效减少或降低人为干扰.恢复对策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互相补充和促进.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求适宜的蓝莓套种模式,选择花生、辣椒、毛豆和西瓜4种作物分别与蓝莓进行垄间套种试验,研究套种对蓝莓叶片及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未套种)相比,套种不同作物蓝莓叶片中氮、钾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与西瓜套种,蓝莓叶片氮含量比对照增加1倍;与辣椒套种,蓝莓叶片钾含量比对照增加50%,且2种作物套种对叶片磷含量影响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套种4种作物均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套种毛豆可提高土壤的氮含量,套种西瓜可提高蓝莓对磷和钾的吸收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