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前,正值春季造林阶段,造林前苗木通过起掘、运输等,内部的水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散失,因此,进行适当的疏枝、剪叶、截干是维持苗木水分平衡的一些基本措施。但就效果来说,远远不及浸水和打浆。浸水的做法是:将带根苗(也可以是割条)浸泡于水中,浸水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当时的气温和苗木本身的含水程度决定,一般以3~5天为宜。切忌用腌菜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生态恢复的理论出发,着重探讨了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的辩证关系和重要性,以及生态建设的实施规则.  相似文献   
3.
煤碳是当代能源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在露天开采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污染和环境沙化问题。文章就这方面的问题,结合试验区的情况,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园林世界驰名,南方地区的生态园林各具特色,吸引了众多游人。而我区仅以辽阔草原的广袤千里著称,缺乏具有我区民族特色的生态园林,我区广布驰名中外的召庙、寺院,唯独园林建设滞后,尚构不成园林景观。我区特有的乡土植物种多数还未开发出来,充分利用西部开发生态是基础的特有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内蒙古生态园林。  相似文献   
5.
山地农业养活了中国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地农业伦理是山地农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存环境发生功能关联的道德认知,进而探索农业行为对自然与社会系统的道德关联。中国的山地居民在漫长的农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时宜性、地宜性、有序度、法自然”特征的山地农业伦理观,对山地乃至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充分吸收山地农业伦理观的积极因素,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技术,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以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原则,合理组织山地农业生产,推动山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