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林业   11篇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甘肃鼢鼠是危害林区油松、落叶松、青海云杉等树种的主要地下害虫,首次报道了在兴隆山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2004年11月~2005年1月,在兴隆山麻家寺保护站的6种生境(灌木、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农田和人工林)中共记录鸟类25种。鸟类物种总数以灌丛和人工林最高,均为15种。阔叶林最低,为10种。鸟类多样性最高的是灌丛,最低的是阔叶林。各种生境中的鸟类组成和优势物种差异较大,建议每种生境均保持一定面积,以便保护鸟类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鸟类群落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混交林中鸟类物种数和鸟类物种多样性最高,阔叶林最低。其中,山雀科和鳾科在阔叶林中占优势,而柳莺亚科在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占优势。提出了保护区每种生境都应保持一定面积,以便保护该地区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兴隆山植物资源的调查整理,发现本底上没有记载的2科4种植物为兴隆山首次发现,其中窄叶野豌豆为恶性杂草,冬葵和白香草木樨为药用植物,黄香草木樨和白香草木樨为优质饲料。  相似文献   
5.
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苔藓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森林地表苔藓生物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2013—2014年,采用时空互代法和标准样方调查法,对甘肃省兴隆山森林演替过程中山杨-白桦-青杄林、青杄中龄林和青杄近熟林3种森林群落的地面苔藓生物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兴隆山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苔藓层厚度和生物量均在逐渐增加,变化范围分别为0.41~3.63 cm和0.30~3.27 t/hm2,均是青杄近熟林青杄中龄林山杨-白桦-青杄林;随海拔的不断增加,青杄近熟林苔藓层厚度和生物量均在逐渐增加,变化范围分别为2.66~4.35 cm和2.88~3.74 t/hm2;苔藓生物量和厚度与针叶树所占比例、林龄、树高、林分胸径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林分密度、阔叶树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总体来说,随着森林向暗针叶林方向演替,地表苔藓层生物量逐渐增加;森林苔藓生物量影响因子较多,其大小是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整理鉴定了多年来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采集到的森林植物病害标本45份,共鉴定出病原38种,其中真菌34种、类菌质体1种、瘿螨3种。本文报道了真菌病原3目6科18种,分属于球壳目2科2种,星裂盘菌目1科2种,锈菌目3科14种。  相似文献   
7.
整理鉴定了多年来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采集到的森林植物病害标本45份,共鉴定出病原38种,其中真菌34种、类菌质体1种、瘿螨3种。本文报道了病原20种,其中:真菌病原4目5科16种,分属于非褶菌目多孔菌科2种,丝孢目暗孢科4种,黑盘孢目黑盘孢科4种,球壳孢目半壳孢科2种、球壳孢科4种;类菌质体1种,瘿螨3种。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产自兴隆山并以该地区命名的6种草本植物资源,分别为:榆中贝母(Fritllaria yuzhongensis G.D.Yu etY.S.Zhou)、马衔山黄芪(A.mahoschanicus Hand.-Mazz.)、兴隆陇芥(Synstemon petrovii var.xinglongnicus An)、兴隆山棘豆(Oxytropis xinglongshanica C.W.Chang)、兴隆獐牙菜[Swertia tetraptera (Maxim.)var.xinglongensis JiMa et R.N.Zhao]和兴隆山毛茛[Ranunculus tanguticus (Maxim.)Ovcz.var.xinglongshanicus Z.X.Peng et.Y.J.Zhang var.now],其中榆中贝母和马衔山黄芪为药用植物,榆中贝母和兴隆山棘豆为保护区独有种。  相似文献   
9.
以白龙江上游不同林龄(20、25、30、35、40、45 a)粗枝云杉人工林土壤为对象,采用野外取样法和室内分析法,测定不同深度(0~20 cm和20~40 cm)土壤的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探讨林龄对云杉人工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期通过调节土壤养分含量来提高系统的养分利用效率及云杉人工林的生产力,增强云杉人工林的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1)林龄和土层对云杉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显著(P<0.05)影响。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C含量呈“W”形变化,土壤全N、全P含量呈“N”形变化,30 a前的土壤养分较30 a后的养分含量低;相同林龄随土层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除全K外)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2)林龄和土层深度对土壤C/N、C/P、C/K、N/P均有显著(P<0.05)的影响。除C/P之外,其他比值随林龄的增加均不稳定,变异系数较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其比值(除N/P外)呈降低趋势。由化学计量比值大小得出,研究区土壤缺乏全N和全K,全 P含量较充足,云杉人工林在30 a之前受土壤P控制,30 a之后受土壤N控制。3)由相关性分析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P、K、C/N、C/P、C/K、N/P之间的相关系数降低。有机C和全P是影响C/N、C/P、C/K、N/P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
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渗透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评价和分析兴隆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以该区域的原始青杆(Picea wilsonii)纯林、天然青杄—白桦(Betula platyphylla)针阔混交林、天然次生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阔叶混交林、天然次生灌丛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纯林和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纯袜6种森林类型0~6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进行了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渗透性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6种森林土壤入渗特性均表现出初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稳渗速率的规律;不同森林类型间入渗性能差别较大,综合得分变化范围为-1.9600 ~ 1.9449,天然林明显要好于人工林;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天然林土壤渗透性逐渐增强;2)相关分析表明,森林土壤渗透性能受到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共同影响,不仅与土壤密度、孔隙度关系密切,还与土壤养分含量和pH值等有直接关系;3)结合相关分析,筛选出10个极显著或显著影响土壤渗透性能的土壤理化性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4个土壤渗透性主导方程,相关系数R均高于0.8500(P<0.01).在4个方程中,第一个引入因子均为土壤密度,说明土壤密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水解N、有效P、全N、pH值和有机质均为次要因子.4)对土壤入渗过程模拟得出,Horton方程是用于描述兴隆山水源涵养林土壤入渗过程的最优模型,Kostiakov和通用经验方程次之,Philip方程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