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林业   1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省中部东西两山,选具有代表性,早年引种樟子松的两个点。从气象、土壤因子分析,并与当地油松及与原产地和雁北引种的樟子松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初步证明,樟子松继续南移到我省中部已经成功。建议可适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恒山是我国五岳之北岳,又是我省重点开发的两大旅游名山(还有五台山)之一,自古闻名。古代,该山曾是森林遍布,泉流众多,山清水秀,风光甚美的名山。由于历代统治阶层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变成了如今的童山秃岭,满目疮痍,不但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而且也有碍观瞻。为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把它绿化装点得更美好,兹将整个恒山系,包括其余脉勾注山的森林变迁概述如下:一、春秋、战国至北魏以前(公元前770—公元385年)  相似文献   
3.
一个较大范围的降水多寡,主要受大气环流和地形所制约,但森林能增加雨量也是无疑的.众所公认,林区云多、雾多、雨多,故“天旱雨淋山”系人们从世世代代切身体会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农谚,也是所见之“森林雨”现象。为什么森林可以增加降水呢?主要是森林有强大的蒸腾作用,象抽水机一样,将抽取的地下水再喷到空间。据测定,一公顷森林,在一个生长季可蒸腾2500吨左右或者更多的水分,这样  相似文献   
4.
盂县北部4乡,气候温暖、水肥充足。由于人式地少,历史上就有农作物间作套种、林粮立体复合、土地精耕细作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山西森林变迁史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追溯历史,上古时我省森林遍布。由于历代围猎滥牧、毁林垦拓、伐薪烧炭、战乱频繁、大兴土木、棺梆厚葬以及帝国主义掠夺等,连续不断地反复破坏,天然森林植被渐趋减少,但并非直线下降,其间也出现停滞和反复。趋势为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易到难,越演越烈,越来越广。大体是先平川,次丘陵,后山区,最终毁及深山、高山的森林。追论近万年森林变迁史,殊非易事。仅据浩瀚史籍中片断有关史料,加以判测,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林学会造林专业委员会樟子松科技协作组,继1685年调查总结了一龄播种苗的经验后,1986年9月又深入重点,进行了20余天的调查,主要总结移植苗的培育经验。此次共调查了16个育苗、造林单位,425块样地,实测了2296株苗,取得了大量数据。为了保证调查精度,统一方法和标准,调查中一律按照我国国家标准《育苗技术规程》苗木调查方法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并视情况做一些必要的补充调查。对抽查的样株按地径与苗高排序,挖取较好苗和一般苗的代表株各10株,再测量苗重和根系情况。计算  相似文献   
7.
随着四化建设的向前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中央决定要将我省建设成煤炭重化工基地,林业也必须相应地有个大发展。从更高的要求看,我省林业生产结构还存在着某些不尽合理和不相适应之处,需进一步加以调整和改革,布局上也有加以充实和完善的必要。兹仅就林种、树种的结构和布局提出以下设想和建议。一、林种结构和布局据森林资源清查,我省现有2408.1万亩森林中,用材林2035.6万亩,占85.1%;防护林196.3万亩,只占8.2%;经济林107万亩,占4.4%;灌木林48.4万亩,占2%。上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樟子松在我省北部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和扩大栽植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省林学会于1984年7—8月组织省林科所、雁北地区林科所、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和大同市的有关科技人员,赴原产地呼伦贝尔和大兴安岭进行了考察,并对雁北的主要引种点进行了调查,兹据考察结果撰写此文,供我省发展樟子松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省素有“煤田之乡”的美称,是全国最主要的储煤和产煤基地.煤田遍及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市.已探明的总储量达8710.2亿吨,居全国各省之首。由于煤炭资源丰富,煤质良好.易于开采.八十年代初,国家规划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到本世纪末.年产煤将达到4亿吨。对我省经济腾飞,脱贫致富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此丰富的煤炭资源.要归功于地质时期大森林。早在距今约3.5——2.4亿年的古生代石炭纪——二迭纪时.我省系浅海或滨海平原.那时气候温暖湿润,雨量相当充沛,林海茫茫,植被茂密,湖泊众多。这些茂密的林木和木本蕨世世代代繁衍、枯死,不断形成很厚的遗骸堆集层,久而变成腐殖质层或泥炭,被水冲浸.逐代被水冲入海湖之底而堆积。由于地壳变动.泥炭层被淹埋、覆盖……在缺氧状况和地层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变成石炭层.为第一次大森林造煤期。  相似文献   
10.
太原森林变迁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夏商以来四千余年本市森林变迁及其影响。春秋前系茫茫林海,寥寥人类。春秋战国时农耕业始兴,平川森林基本消失,山丘区仍森林遍布。秦汉魏晋时部分丘陵也拓为农田或牧场,山区森林众多。“五胡乱华”时森林稍有恢复和扩大,到隋唐时山区大部分尚为森林所覆盖,生态环境仍较优越。宋金元时山区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明清时森林被摧毁殆尽,渐趋消亡,灌草植被也备受摧残,岩石裸露,童山不毛,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民国时开始重视林业,但见效未多,建国后林业才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