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篇
  9篇
综合类   23篇
园艺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川南地区不同退耕地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川南坡地退耕5年后的慈竹林地、杂交竹林地、桤木+慈竹混交林地和弃耕地土壤抗蚀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土壤抗蚀性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团聚度、物理稳定性指数和有机质增加,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降低;各退耕地土壤抗蚀性综合主成分值为-4.466~3.436,呈现出慈竹林地杂交竹林地桤木+慈竹混交林地弃耕地对照的特点;土壤有机质与大多数抗蚀性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且与抗蚀性综合主成分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坡地退耕后土壤有机质增加是土壤抗蚀性增强的关键,坡地退耕成慈竹林地更有利于增强研究区土壤抗蚀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土壤的培肥改土效应,以筛选出适宜的农林复合模式。【方法】对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8种农林复合模式(梨树+蕉藕(LSJO)、梨树+胡豆(LSHD)、梨树+油菜(LSYC)、梨树+红苕(LSHS)、核桃+蕉藕(HTJO)、核桃+魔芋(HTMY)、枇杷+大豆(PPDD)、枇杷+红苕(PPHS))和农地对照(CK)的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模式的土壤抗蚀性、肥力和培肥改土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8种农林复合模式与CK相比,土壤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总孔隙、通气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分别增加17.6%—161.8%、11.6%—32.7%、12.5%—45.2%、17.9%—79.5%、10.7%—35.4%、13.7%—48.6%、12.0%—33.1%、16.4%—58.7%和10.4%—25.3%;0.25 mm土壤团聚体(干筛)、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湿筛)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别增加0.9%—7.2%、5.6%—18.1%和14.8%—138.7%;结构体破坏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分别降低24.0%—51.4%和17.1%—54.7%;0.002 mm土壤黏粒含量、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团聚度和物理稳定性指数分别增加15.1%—45.2%、14.2%—28.9%、69.3%—417.3%、58.3%—256.6%和3.5%—23.9%;0.05 mm微团聚体含量、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分别降低5.4%—33.7%、8.4%—44.1%、18.0%—49.8%和19.1%—75.1%;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7.1%—46.7%、4.3%—30.9%和18.8%—57.5%;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1.7%—29.7%和20.8%—53.4%;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17.3%—60.0%、34.7%—149.2%和21.0%—102.8%;各模式土壤抗蚀性综合值(CVSA)和培肥改土效应综合值(CVAE)均显著高于农地对照(CK),各模式除梨树+红苕和枇杷+红苕外,土壤肥力综合值(CVSF)均显著高于农地对照(CK)。梨树、核桃和枇杷林下分别以种植蕉藕、蕉藕和大豆具有较高的土壤抗蚀性综合值、土壤肥力综合值和土壤培肥改土效应综合值。土壤抗蚀性综合值与土壤肥力综合值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梨树林下种植蕉藕、胡豆和油菜,在核桃林下种植蕉藕和魔芋及在枇杷林下种植大豆具有显著的培肥改土效应,对于提高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土壤抗蚀性和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抗蚀性的提高与土壤肥力的增加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桉树Eucalyptus作为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广泛用于营造人工林,其中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以生长速度快和经济效益好而成为目前栽培面积最大的一种桉树。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含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各15%的复合肥0,90,180,270 g·株-1)下巨桉的生长及生物固碳量。结果表明:施肥90 ~ 270 g·株-1与不施肥条件下相比,巨桉地径、冠径、树高、整株生物量和根冠比分别增加16.3% ~ 38.3%,17.1% ~ 44.5%,15.8% ~ 45.5%,21.8% ~ 59.5%和2.1% ~ 5.8%,且地径、冠径、整株生物量以及生物固碳量都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施肥180 g·株-1的地径和树高与270 g·株-1和90 g·株-1差异均不显著,但施肥270 g·株-1均显著高于90 g·株-1,施肥90 g·株-1的树高与不施肥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各施肥水平下的冠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地径、冠径和树高生长速度与施肥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在7月和8月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除施肥270 ·株-1外,其他施肥处理的根冠比与不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各施肥水平的整株生物量和生物固碳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试验地条件下0 ~ 270 g·株-1肥料用量范围内增加施肥量有利于促进巨桉生长,提高生物量和生物固碳量以及根冠比。这对巨桉林的科学施肥管理以及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图4参36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水肥处理竹叶花椒耐涝特性,以制定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提高竹叶花椒耐涝性。【方法】以竹叶花椒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田间持水量:20%、40%、60%和80%,氮肥:0、75、150、300 kg N/hm~2、磷肥0、30、60、120 kg P_2O_5/hm~2,钾肥0、75、150、300 kg K_2O/hm~2),通过水肥处理盆栽90 d后测定淹水0、1、3、5 d后植株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外观表型及排水后植株恢复情况,并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各水肥处理植株耐涝性综合评价。【结果】在淹水胁迫过程中,T12处理植株叶片受害程度最轻,耐涝性最强;T8、T9、T10、T11和T12处理排水后期可恢复正常生长,而其余处理植株均死亡。淹水胁迫期间,各水肥耦合植株叶片SOD活性呈上升趋势;POD和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淹水第3天;MDA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耐涝性综合值随田间持水量(FWC)及氮、磷和钾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估算出在63%FWC、275 kg N/hm~2、95 kg P_2O_5/hm~2和275 kg K_2O/hm~2水肥管理条件下植株可获得较高的耐涝性综合值。合理的土壤水分含量和N、P、K肥料施用量是提高竹叶花椒耐涝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后0~20 cm土层土壤在25℃、自然含水量培养环境下,添加不同枯落物处理,培养15、30、45、60、75和90 d后,分别测定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不添加枯落物处理中,土壤细菌数量在初期持续增加至45 d达到最大值,随后不断下降;在添加枯落物处理中,细菌数量在60 d达到最大值,各处理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在60 d和45 d达到最大值。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各培养时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在不添加枯落物时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柳杉林,各林分土壤添加其自身林地枯落物高于不添加枯落物,而且在檫木林、柳杉林土壤中添加天然常绿阔叶林枯落物比添加其自身林地枯落物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两者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下降,枯落物组成与质量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大渡河干热河谷区不同种植模式(包括:农耕地对照(NCK),核桃对照(HCK),核桃+甘蓝+甘蓝(HLL)、核桃+甘蓝+马铃薯(HLT)、核桃+大白菜+大豆(HDD))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干筛和湿筛条件下团聚体组成、结构体破坏率和团粒结构分形维数的影响,探讨了团粒结构分形维数综合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农耕地转变为核桃林和发展核桃林下种植对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提高结构稳定性,降低结构体破坏率和团粒结构分形维数,以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较好作用。干筛和湿筛条件下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分别随干筛和湿筛条件下>0.25 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综合值HCK>NCK>HDD>HLT>HLL,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值HLL>HLT>HDD>NCK>HCK。干筛和湿筛条件下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均与有机质含量、容重、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总孔隙、通气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显著相关;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综合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值呈显著相关。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能较好表征大渡河干热河谷区农耕地转变成核桃林和发展核桃林下种植对土壤理化综合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浅析我国木本花卉无土栽培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概述了我国木本花卉无土栽培的现状,对制约花卉无土栽培的重要因素——基质和营养液的研究状况与技术要点进行阐述,并对我国木本花卉无土栽培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川南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土壤及枯落物持水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泡法对川南坡地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5年后土壤和枯落物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坡地退耕后土壤自然含水量(t/hm2)、毛管持水量(t/hm2)和最小持水量(t/hm2)增加,并呈现出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弃耕地>农耕地的变化规律;4种退耕模式枯落物蓄积量(t/hm2)、自然持水量(t/hm2)、最大持水量(t/hm2)、最大拦蓄量(t/hm2)和有效拦蓄量(t/hm2)呈现出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弃耕地的变化规律。枯落物持水量(g/kg)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Q=alnt+b,吸水速率(g/(kg.h))与浸泡时间关系为V=ktn;在枯落物持水过程中,前2h内枯落物持水作用较强。因此,林下枯落物在降雨过程前期2h对降雨的吸持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慈竹林能较好地提高坡地退耕后土壤和枯落物水文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土壤微团聚体是有机一无机复合体经过多次聚合而形成,以不同粒级微团聚体的形式组合在土体内.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密切影响着土壤的保水、供水性能,是土壤中水分和养分保贮和释供的关键,与土壤肥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土壤微团聚体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所起的作用又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CO2浓度升高对湿地松针叶蒸腾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CO2浓度下,测定了湿地松上年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Cs)和叶面饱和水汽压亏缺(Vpdl)随光照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Ci和Vpdl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减小;G5,Pn和Tr均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大.在达到光饱和点后G5和Pn随光照强度增强而逐渐减小;WUE随光照强度增强呈先增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小。Ci,vpdl随CO2浓度升高而增大;Gs和Tr随CO2浓度升高而减小;Pn和WUE在CO2浓度为400~1200μmol/mol时随CO2浓度升高而增大,当CO2浓度升高至1600μmol/mol时.Pn和WUE减小;同时.随着CO2浓度升高,上年生针叶光饱和点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