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1.
通过对国内外线性遗产系列战略措施和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国际层面,线性遗产研究以欧洲文化线路和美国遗产廊道为主,同时涉及绿道、风景道、历史路径、文化廊道等部分内容。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侧重点不同,前者以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为核心,后者则注重打造景观和游憩功能。整体上欧美国家以国家战略措施和项目应用为主,学术研究中会议论文、研究报告居多,文献数量较少,理论研究相对欠缺。国内线性遗产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绿道、风景道等国外概念的借鉴及本土化研究;二是围绕线性文化遗产、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内创新概念进行多方探索。其中文化线路、遗产廊道和线性文化遗产的国内研究主要围绕遗产价值评估、廊道构建和旅游开发三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较为完善,但整体方法技术创新不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线性遗产研究新兴领域,尚无明确的概念定义和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与潜力。  相似文献   
2.
以典型旅游目的地漓江流域为对象,基于1973-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借助RS、GIS技术,运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进而探讨其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973-2016年漓江流域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持续增加,耕地快速减少,水域小幅下降,草地先减后增;不同时期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中,建设用地增加最快,2001-2016年具有最大的综合动态度;建设用地与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呈显著正相关,耕地、水域与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呈显著负相关;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产业呈现较强相关性,1973-2001年漓江流域旅游产业体量小,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大面积种植结构调整和城乡建设活动,2001-2016年旅游业发展为地区主导产业,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林果种植、景区景点开发、旅游设施建设以及阳朔、兴安等地的旅游城镇化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漓江流域土地管理和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1973-2014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3S技术,分析阳朔县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973-2014年阳朔县林地先减后增,农田和裸地先增后减,建设用地持续增加,水体和草地不断减少;旅游接待人次与建设用地、林地呈显著正相关,与农田、水体呈显著负相关;1973-2000年整体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2000年后景观趋向集中连片,破碎化程度降低;从景观类型水平上看,林地优势景观的地位不断强化,连接度增加,农田破碎化加剧,趋向分散经营,建设用地复杂性增加,后期趋向于集中分布,水体和草地破碎化程度降低,复杂性减弱,裸地零散分布为主,破碎化降低、复杂性增加;1973-2000年景观变化主要受农林业种植活动以及城乡开发建设影响,2000-2014年受阳朔旅游产业大发展以及旅游城镇化影响,各景观类型主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化。研究结果可为阳朔县景观格局优化调控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宜良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3期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法对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城镇扩张趋势和城镇建设适宜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宜良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减少,城镇用地和水域增加;2010—2015年城市建设活动相对缓慢,2015—2020年城镇用地急剧增加,城镇扩张向东部延伸,逐渐包含沿南盘江流域散布的村镇;宜良县西部沿滇越铁路散布的村镇城镇化进程较快,可合理利用“一水一轨”构建城市双廊道,并积极与周边城市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以此推动宜良县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