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林业   2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的春天,还没有完全从“文革”阴影中走出来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几乎无法想像他们在一个新时代到来之际所受到的尊敬与礼遇。这年 4月,举世瞩目的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了,由此正式拉开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序幕。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从此,尊重科技、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在全社会开始蔚然成风。 没有人会怀疑,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因为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科技的强大支撑。 林业生产建设事业当然也不例外。建国之初,全国森林面积…  相似文献   
2.
林权改革全方位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继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及集体林权改革之后,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深化农村改革部分增加了“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等内容。集体林权改革已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作为“放活”的一种重要方式,2006年将全面开展的集体林权改革,改变的将不只是农村经济状况,而是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体林权改革将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新农村建设五大目标的实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林权改革全方位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因为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自然生态灾难,中国大陆漫长的海岸线一再吸引社会公众关注的目光———北部湾也许就是最新的例证之一。当然,这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无论是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还是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都无不一再向人们表明:在有效防御或减轻海啸、风暴潮等海洋自然灾害方面,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确不可或缺!正是在最近这两次严重的海洋自然灾害之间的2005年5月,国家林业局曾召开一次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座谈会。会议调整目标定位,把沿海防护林定位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  相似文献   
4.
林业:为中国的发展“加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可否认,在过去和今后一段时期,资源与环境始终都会在中国的发展全局中占据一席之地。10月8日至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其中就包括“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当然,资源环境问题进入高层决策,早已不是第一次。此前,无论是高层作出的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等重大宏观战略决策,还是近两年在全局中一直被高层视为工作重点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也都无不予以了…  相似文献   
5.
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召开。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7个部分: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二、2005年工作总体部署;三、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四、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五、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和建设和谐社会;六、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和政风建设;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报告多次提及林业(生态建设):2004年主要做了六个方面工作总理说,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其中包括加强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总结政府工作六点体会体会之一就是,必须…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的三大经济学理论依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尽管在执行层面几乎举步维艰,与形成合理、完善而可行的成熟机制这一最终目标相距甚远,但从经济学角度看,实行生态补偿不仅在现实政策上有其迫切需要,而且在科学理论上亦有其充分依据。1.共物品理论在经济学看来,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如同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一样,必须由政府提供。为什么森林总会遭受过度砍伐?因为任何人们对森林都有使用权,而个人对森林的损耗、枯竭不必承担相应的成本。同灯塔、道路等一样,森林生态环境也是一种公共物品,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你可以享用、我也可以享用,只要存在,任何人都可以…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护生态、改善生态,由以生产木材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已成为林业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强生态建设已成为林业全部工作的核心——社会发展正赋予林业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重任。现在,值得关注并加以深入探讨的是,以生态建设为使命的林业,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良好生态的需求?毕竟,不像其他产业经济部门,你不能指望建设良好生态的愿望,可以通过像盖楼一样的模式来得以实现。否则,我们就可以像经营房地产一样来经营生态建设了。近三五年来的国内房地产业,新住房在还仅限于“纸上谈兵”的时…  相似文献   
8.
“50年来最强台风刮过中国富裕的海岸线”。也许,这是今夏各路媒体密集报道台风的诸多措辞中,最令人深思的一句话。今年夏季,中国南方水患依旧频繁,一如去年,而且形成的原因也大致相同——短期内频繁的强热带风暴造成频繁的强降雨。如此集中的强降雨,以至于在即使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的福建也发生了不小的洪灾。或多或少,这似乎有点令人困惑。而整个夏季,中国南方也几乎笼罩在一片茫茫雨雾之中。有人说,福建原始森林破坏严重、经济林比重太大,导致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大大减退。更有甚者,称集体林权改革将山林划归农户承包经营后,对山…  相似文献   
9.
野生植被到底该铲除还是保留,哪怕适当保留?显然,答案本来应该是肯定的——原本无处不在的野生植被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最完美的体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对人工力量的过度迷恋,长期以来,在自然生态建设与保护、尤其是城市园林绿化领域,野生植被几无立足之地。不仅在开展沙化草地治理时总会有人“挂念”乔木,城市公园也精致得几近虚伪……通过人工手段改造自然几成惯常做法。殊不知,人们正越来越将自然生长的野生植被所具有浓郁的郊野气息,视之为至爱。9月初,北京相关部门拟定的《关于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  相似文献   
10.
国外相关研究报告质疑种树的一些传统观念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植树造林是一项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长远大计。但如果有人告诉你:植树造林非但不能改善生态环境,反而会加剧生态退化。你会不会感到有点吃惊?“在印度喜马偕尔邦和中央邦,退耕还林造成水资源破坏,水流量减少了16%-26%。南非曾大量引进外国松树和桉树以增加河流流量,结果河流流量非但没增加,反而下降了3%,为此又不得不雇佣4万人拔除大批树木。”这些都来自于7月29日路透社所报道的一个林业研究项目的报告。由英国国际开发事务部资助的该研究项目,历时4年,由英国和荷兰研究人员在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