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2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
正一、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习性铺地锦竹草(Callisia repens),又名洋竹草、翠玲珑、竹节草,为鸭跖草科锦竹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植株低矮,茎肉质,呈匍匐生长,因此具有"铺地"之名。单叶互生,长卵形或卵形,薄肉质,表面具蜡质光泽,翠绿色,有时有紫色斑点。花小,白色。原产于美国至阿根廷,在我国华南及香港一带归化,常生于屋顶上。喜温暖、湿润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耐贫瘠、耐旱、耐高温。生育适温约20~28℃。夏季能耐45℃高温,冬季-4℃仍能存活。在夏季7至8月的高温和冬季  相似文献   
2.
在寿宁县坑底乡小东村进行黄山松大田苗切根培育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切根对苗木的高生长影响不显著,但合理的切根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径粗生长与根系发达,显著提高菌根感染率,使苗木达到优质壮苗标准,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育苗以苗高12cm左右,选择阴天在床面以下7cm处切根育苗技术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不同规格苦楝苗造林初期生长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寿宁县 1999年以来不同立地条件、不同苗木规格、苦楝造林方式早期生长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立地条件生长效果差异较大 ,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影响生长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苗木规格。不同规格苗木造林 ,对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元霄茶”是省农业厅重点推广的省级茶树良种(1999年3月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茶树良种),系霞浦县茶叶局选育的无性系特早芽优良茶树品种,树型灌木状,中叶种,嫩叶黄绿色,芽梢持嫩性强,叶质柔嫩,茸毛尚多,有光泽,品质优,抗逆性较强,适宜江南绿茶区推广栽培。寿宁县于1999年底从霞浦引种“元霄茶”5万株,在斜滩不同海拔区(引种山场海拔分别为低海拔区98—200米、中海拔区320—400米、高海拔区500—580米)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经过两年的精心培育,至今高海拔区的引种失败,中低海拔区的引种获成功,且低海拔…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闽东北鹫峰山雨期天然黄山松林内降雨分配情况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总降雨量1622.12mm,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为1194.19mm、15.16mm和412.77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73.62%、0.93%和25.45%.随着降雨量的增大,树干茎流量和茎流率、穿透雨量和穿透率、林冠截留量都增大,而林冠截留率降低.穿透雨量和总降雨量之间的关系为线性相关关系;茎流量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也为线性相关关系;林冠截留量和总降雨量之间的关系为幂函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黄山松裸根苗造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ABT生根粉的黄心土泥浆对黄山松常规1 a生裸根苗蘸根处理后造林,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山松裸根苗的造林成活率及当年高生长均存在显著的影响.100 mg/kg ABT生根粉混拌黄泥浆蘸根效果最佳,成活率提高 18.3%,当年高生长量提高44.1%.  相似文献   
8.
林盛松  邓国威  侯瑞武 《花卉》2016,(12):18-18
一、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习性 铺地锦竹草(Callisia repens),又名洋竹草、翠玲垅、竹节草,为鸭跖草科锦竹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雷竹新造林地进行套种黄豆、花生、地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雷竹+农作物混农模式对雷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雷竹+花生和雷竹+黄豆的混农套种模式对雷竹的出笋个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显著地提高了新竹的高生长。同时雷竹混农模式增加了经济效益,达到了以耕代抚,以短养长的目的,其中以雷竹+花生的混农模式效果最佳,比未套种的出笋个数增加675个.hm-2、新竹高生长增加90 cm、经济纯收入增加4 950元.hm-2。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寿宁县境内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不同海拔茶园抛荒地进行苦楝造林试验。通过对4年生苦楝人工林的生长状况调查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对苦楝人工林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影响不显著,对平均胸径、树高、立木材积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海拔高度是影响苦楝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在海拔高度700 m以下,苦楝人工林的平均胸径、树高生长量大,立木材积产量高,林分长势良好;海拔高度超过700 m,则林分长势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