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林业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1
1.
1997年在兰考县调查了泡桐林内小绿叶蝉Empoascaflavescens(Fabricius)的分布、种群动态及昼夜活动节律。小绿叶蝉集中分布于林冠上部,其分布与林冠高度呈正相关,以黄色诱虫器为例,其相关性分别表现为y=1012.7x-2726.7(R2=0.9971)(黄筒)和y=66.127x1.8462(R2=0.9866)(黄板);种群数量在年生活周期中有3个明显的高峰,即6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上旬。昼夜活动节律在不同月份存在一定的差异,夏季气温高时成虫多在早晨(8∶00)和傍晚(18∶00~20∶00)温度相对较低时活动;秋季则集中在中午(14∶00)温度较高时活动,其它时间为取食和隐匿休息时间。  相似文献   
2.
经1996年至1998年室内接种试验,分别比较了人工饲养带毒和自然带毒的杀翅蝽成虫和若虫的传病特点。结果显示:室内人工饲养带毒的3龄、4龄若虫接种泡桐发病率分别达61.7%和46.5%,高于自然带毒的若虫16%的传病率。室内饲带毒成虫的接种发病率为14.1%,高于自然带毒成虫4.5%的传病率。寄主体内病原的最短潜育期(MIP)室内饲毒3龄若虫为34d,4龄为45d,成虫处理为219d;自然带毒若虫  相似文献   
3.
对河南省兰考县1985 ~1995 年泡桐大袋蛾治理情况、虫口密度以及寄生率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受害面积可以将泡桐大袋蛾的发生划分为蔓延期(1985 ~1990) ,这时的年平均扩散速率为115 % ;高峰期(1991 ~1992) ,年平均扩散速率约为0 % ;消亡期(1993 ~1995) ,这期间大袋蛾种群急剧消亡.防治措施能有效保护泡桐叶片.但由于对有虫树木不能彻底地防治,因而不能有效防止害虫的扩散;同时,这种防治措施也不是导致大袋蛾种群消亡的原因.数据分析还表明大袋蛾的发生周期更象是与寄生天敌相互作用的结果,天敌的作用是大袋蛾种群消亡的促进因子之一,但不是决定性的因子.本文提出了泡桐大袋蛾种群破产阈值的观点,并计算得到破产阈值指标 Tcr = 355 头/ 百叶,即当幼龄(1 ,2 龄) 虫口密度超过355 头/ 百叶、扩散速率为0 % 时,大袋蛾种群将自然、迅速地消亡.因为极高的虫口密度导致了剧烈的种内竞争,并且环境负荷量已无法满足种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