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林业   8篇
综合类   3篇
园艺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蒙山广场规划为例,通过分析公园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地方文化特点,根据广场的功能和城市广场的要求,提出了森林公园广场“自然、生态、绿色、个性”的规划理念,结合和利用公园丰富的植被和水资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景观与功能一致的广场特色。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屋顶绿化作为"建筑第五立面"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的绿化率,美化城市城市风貌,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减弱噪音、降尘,增加空气的湿度。本文从屋顶绿化景观设计和植物选材方面,探讨了屋顶绿化设计的原则及植物的选择方法,为屋顶绿化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才显得缤纷多彩。但在科技发展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在审视现状的同时,也应汲取先辈留下来的精华,加以创新与发展。概述了园林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探讨现代园林的创新与传承。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绿地建设越发受到重视,"城市美化运动"、社区园艺、别墅花园景观不断升级,园林花境设计逐渐成为城市绿化建设的新亮点,受到园林建设者的青睐和广大市民的喜爱。从花境景观设计的要点和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形式方面进行论述,为园林工作者在花境景观设计和应用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作为教育的场所,不仅具有文化知识教育的功能,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校园景观环境的设计要结合场所利用者的特点和要求,创造具有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兼备的环境景观。本文通过分析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特点和要求,提出了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利用这一原则,创造了和谐的校园景观环境,并期望能为中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和和谐校园环境的创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李鹏波  吕晶  吴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38-18040
回顾了中国园林从殷商时期至现代的发展历史,指出公园在城市居民生活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制订配套的公园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说明城市公园的适宜性评价不能局限于公园的基本功能评价,更要对公园的生态价值、文化传承和特色构建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列举国内外对城市公园的指标、类型、使用状况、景观可达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认为对于公园适宜性的评价应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并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公众参与性的评价指标,从而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自然景观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多年来不同专业、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城市自然景观生态效应的研究成果,并基于现代城市景观提出了城市自然景观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发展,共享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社会的一种主要经济形式。共享经济的核心理念是“盘活闲置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城市景观作为一种城市公共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资源的闲置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共享经济的本质和作用,针对城市景观的特点,提出城市景观应该在景观资源、空间与功能、文化与信息等方面进行共享,分析了共享景观营造策略,以期使现有的城市景观能够得到更高效、更充分的利用,为公众提供经济、实用、美观的城市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9.
基于从传统城市到海绵城市,从传统景观到生态景观的思考,进而从实践探索到框架构建,从理论分析到景观建设做了深入思考,然后根据框架图提出策略和措施,推进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琦  李鹏波 《现代园艺》2013,(21):53-55
城市景观只有传达给公众系统的、良好的景观意象才能引起公众的共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继而产生对城市环境的亲切感、满足感乃至归属感。景观形象识别系统就是通过规划和设计城市景观的理念、行为、视觉、触觉、意境等识别系统,构建城市景观的综合形象,不仅从物质要素方面给公众美好的景观体验,而且注重环境意境等思想文化层面的表达,给公众以境胜的陶冶。本文通过分析和梳理企业CI和城市CIS理论,以城市滨河区域生态结构、功能需求为基础,结合城市的地域风格特色、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通过学科交叉整合,研究了适合滨河区域形象特色塑造的识别系统,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触觉识别、环境意境识别五个要素构成,塑造系统、整体的滨河区域形象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