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奶牛的酮病也称为奶牛醋酮血症,是泌乳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发生于产犊后10~60 d。在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奶牛酮病虽能够治愈,也很少引起奶牛死亡,但治疗费用增加、高产奶牛产奶量大幅度降低、牛奶成分改变、繁殖率降低以及淘汰率升高等,同时也能继发母牛的营养不  相似文献   
2.
3.
樟子松树栖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病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樟于松叶、枝、芽、果等部位进行组织切片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出真菌24种,其中于囊菌3种、担子菌1种、半知菌20种。这些真菌种群在樟于松树体上可分为芽栖真菌、叶栖真菌、枝栖和果栖真菌4大类,其种类组成和数量与樟于松树龄、叶龄、枝龄、树冠层次等有密切关系。芽栖真菌种类和数量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多,叶栖真菌(特别是兼性寄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随叶龄的增加而增多,枝栖真菌种类和数量随枝龄的增加而增多。樟于松树栖真菌种群组成也随环境条件而发生变化,在发病的樟于松林分内樟于松枯梢病菌数量激增占主导地位,环境条件的恶化是促成变动的主要原因。在健康的樟于松林分内也广泛地分离到樟于松枯梢病菌,表明该病害是潜伏性的侵染病害。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枯梢病菌的潜伏侵染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应用森林病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病区和非病区不同时期健康株针叶、芽、梢、枝、果等不同部位的组织进行分离培养、接种和套袋隔离试验,测定樟子松估梢病在病区和非病区健康株上的潜伏侵染带菌率,并对照病区和非病区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健康组织的分离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得以樟子松枯梢病的潜伏侵染规律,为此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现有360处国有林场,遍布省内“四山一岭”。截至2001年,全省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780万公顷,林业用地651万公顷,有林地480万公顷,蓄积3.1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省地方林业总经营面积的68.5%,林业用地面积的67.2%,有林地面积的72%,蓄积的74.4%。近年来,国有林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产业结构上,逐步走向了基地化、市场化、专业化、民营化、高效益的市场经济轨道。目前,已涌现出种植、养殖、森林旅游等十大行业。到2001年,全省多种经营总产值4亿多元,利润近3000万元,分别占国…  相似文献   
6.
一件根艺作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命名,就会影响观赏对作品内涵的深入理解,同时也会削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好的命名,可以引导观赏进一步去理解和思考作的创作意图及主题的表现内容,并由此而产生认可和联想,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一个含蓄、贴切的好命名会使作品主题深化,达到画龙  相似文献   
7.
樟子松枯梢病流行因素及季节流行动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通过樟子松桔梢病调查和病害流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明确了樟子松桔梢病的发生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关系,确定了病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即寄主感病性、林龄、造林密度、坡向、坡位及林位。结果表明:樟子松易感病,林龄大发病重,阳坡比阴坡发病重,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发病重,上坡、中坡、下坡发病程度由重到轻。林缘比林内重。随着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增加,孢子飞散量增加。种子不带菌,该病的传播与种子无关。将2000年和2002年生长季节樟子松桔梢病病情逐月调查的数据,分别进行指数、韦布尔和理查德3种曲线的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病情随时间的进展曲线以韦布尔曲线为最优。同时,也说明了樟子松枯梢病属于多循环的复利病害,因此,在病害预测和防治上也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枯梢病拮抗真菌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试验筛选出10种对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Diplodia pinea有拮抗作用的真菌,最终确定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6种。拮抗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绿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单格孢(Ulocladium chartarum)、枣褐霉(Spadi—coidesoboratum)、镰刀菌(Fusariumsp.)、球毛壳孢(Chaetomiumglobosum)、附球菌(Epicoccumsp。)。其中绿木霉效果最好,为首选菌种。拮抗菌的筛选以相对抑菌效果为准,同时应考虑被抑制率和菌种本身具有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黑龙江省22个市县病害调查的结果,选择与病害密切相关的9项气象因子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黑龙江省樟子松枯梢病危险等级划分为重发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4级。经证实,等级的划分与病害调查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1999年,在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林场进行了樟子松枯梢病综合防治试验。2003年根据防治试验林标准地的调查结果,经计算得知:防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显着,同时也说明樟子松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