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氮素营养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生长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尽管少数研究认为造林效果与苗木体内氮含量无关甚至负相关(Gleason et al.,1990;Boinvin et al.,2004),更多的研究表明初始氮含量与造林效果呈正相关,如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高、低氮处  相似文献   
2.
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进行了追肥试验,研究了追施氮肥量和追肥时间对苗木生长量和各器官养分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追施氮肥量为120 kg/hm2,追肥时间为7月初是最佳的施肥处理,其苗高、地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6%、24%、69.3%、119%、70.3%和88.2%;追肥时间对苗木生长量及体内N、P浓度影响相对较小;长白落叶松体内全N和全P在各器官的分配状况为叶>根>茎,全N在苗木内浓度随着尿素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全P在苗木体内的浓度则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3.
苗木形态、生理和活力状况是评价苗木质量的主要方面(刘勇,1999),苗木活力与成活率直接相关(Krameretal.,1979;喻方圆等,2002)。苗木起苗后经过分级、包装、贮藏和长途运输,到最终被栽植,这期间可能会受到失水、高温和低温、光照不足等异常因素的影响,导致苗木活力下降,从而直接影响移栽成活率。一些研究表明,失水是导致苗木活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王朗国家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1 hm2样地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岷江冷杉的径级结构和重要值,运用Ripley’s K函数分析其空间格局和种内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关联。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在群落中占据绝对优势,中大径级林木较多。不同生长阶段的岷江冷杉主要呈聚集分布,可能与物种种子扩散方式有关;幼树和小树在所有空间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着尺度增大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大树的空间格局随尺度增大,由随机(1~3 m)趋于聚集分布(4~50 m)。随着种群发育(幼树→小树→大树),岷江冷杉的聚集强度逐渐减小。幼树与小树在中小尺度上(1~25 m)呈正向关联,不同生长阶段的岷江冷杉均与枯立木呈现出正向关联,随尺度变化而变化;岷江冷杉的聚集分布和种内的正向关联关系体现出了种群的生物学特性(耐荫)、干扰机制(林窗更新)和物种内部相互有利的生态关系。根据岷江冷杉的空间属性和更新机制,可以适当的进行人为干扰,以促进岷江冷杉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施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养分库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传统施肥量是否使出圃长白落叶松苗木体内养分达剑养分奢养阶段,以长白落叶松1年生播种苗为实验材料,设定不同施肥量实验,对2年生移栽苗木的生物量、N和P的养分浓度及含量进行检验,并结合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和N、P的矢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施肥量处理对其养分库和全株的生物量(P<,养分库>=0.028 5;P<,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暗棕壤条件下氮、磷施肥对长白落叶松播种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肥施用比例显著影响长白落叶松播种苗苗高、地径和主根生长;过量供氮并没有造成苗木徒长,而是通过加剧氮磷供应的不平衡来限制养分的均衡吸收,抑制苗木生长;在本试验地土壤有效氮富集而有效磷缺乏的条件下,长白落叶松播种苗适宜的施肥管理措施是控制肥料施入,...  相似文献   
7.
长白落叶松苗木质量与造林效果关系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苗高和地径为分级标准,将长白落叶松播种苗(1-0)分成2级:Ⅰ级苗和Ⅱ级苗,将移植苗(1-1)分成3级:特级苗、Ⅰ级苗和Ⅱ级苗,以苗龄和等级为试验因子进行了根生长潜力和造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①1 cm新根数量(TNR1)在苗龄之间和等级之间差异均显著,说明TNR1能代表不同苗龄和等级长白落叶松苗木的发根能力,可作为评价苗木质量的活力指标。②播种苗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均大于移植苗,所有处理中移植苗特级苗的生长量和生长率最低。造林成活率依次为:移植苗和播种苗的Ⅰ级苗移植苗Ⅱ级苗播种苗Ⅱ级苗和移植苗特级苗。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苗木形态指标与根生长潜力及生长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可以用形态指标预测长白落叶松苗木的活力状况和造林后的生长表现。从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两个方面来看,再考虑到培育周期和育苗成本,造林效果最好的是移植苗Ⅰ级苗,其次是播种苗Ⅰ级苗和移植苗Ⅱ级苗。   相似文献   
8.
在山西五鹿山的白皮松林中共设立标准地6块,对这些标准地资料进行统计,以研究五鹿山地区白皮松林的群落结构、白皮松的生长规律以及群落生产力.结果表明:该群落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为主,不同于同纬度的温带植物群落特征.白皮松林的垂直结构简单,有乔、灌、草3层,3层共出现了60余种植物.乔木层白皮松为建群种;灌木层以虎榛子的重要值最大,为22.4;草本层以披针苔草重要值最大,达到75.5.白皮松林的径级结构呈不对称山状曲线;各径阶树木中,幼苗、幼树在数量上占优;随着胸径的增大,立木株数逐渐减少,这表明白皮松林更新良好,种群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