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林业   7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我们在1984年应用地膜覆盖的办法培育泡桐大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尤其在盐渍土地区,收到了保墒、增温、压盐的多种效益.试验地概况试验是在东台县林场盐渍土上进行,地势平坦,土壤为沙壤土,含轻度盐碱,盐分中八种可溶性离子含量分别为K~ 8、Na~ 330、Ca~( )8、Mg~( )68、Cl~-367、HCO_3~-17.5、SO_4~-39(单位:毫升/升),缺CO_3~-.土壤有机质含量少,且又未施肥,肥力极低, 这对喜肥的泡桐生长是很不利的.试验用的覆盖材料为一般农用地膜及耐老化膜.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兰考泡桐.采用高垄埋根(株距8O厘米,行距1米)、地膜顺垄覆盖(覆盖面宽50厘米)方法育苗.试验设短期(二个月)覆盖、长期覆盖及露地埋根三种处理.以露地不覆盖作对照,顺序排列,重复  相似文献   
2.
应用浅根、耐阴湿、常绿散生型淡竹和深根、强阳性、落叶阔叶树泡桐营造复层混交林,以纯林为对照,经逐年竹子砍伐利用调查,以及造林后第9年实测生物量结果表明:混交林总生物量为121.5832吨/公顷,分别比泡桐及淡竹纯林生物量增长281.0%及40.4%;差异极显著。生物量提高与林内气温稳定,湿度增加,土壤养分显著提高以及充分利用空间密切相关。混交林内的泡桐抗风倒能力显著提高,为桐竹栽培区提供了新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江苏沿海地区圩堤历时9年的泡桐与淡竹混交造林的研究结果,论述了桐竹混交的合理栽培模式和技术。  相似文献   
4.
泡桐是重要的优质速生用材树种,在江苏盐渍地区引栽已有30多年历史。实践证明在局部地下水位1.5米以下的基本脱盐地长势很好,胸径年生长量可达3—4厘米,但成片造林却屡遭失败。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选地不当,地下水位、土壤盐渍化程度偏高和造林方法不当所致。常规的栽大苗造林,由于地上及地下部分生长不平衡而失水枯萎,降低了造林成活率。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提高盐渍土地区泡桐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于1985—1986年在本场第二管理区进行了泡桐不同造林方法的对比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泡桐优良无性系苏桐70、苏桐19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人工,自然杂交及F_1代选育出的苏桐70和苏桐19两个优良无性系,具有生长速度快,生长量显著超过对照兰考泡桐的特点。其4年生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苏桐70分别为10.56%,21.22%,53.85%;苏桐19分别为8.19%,18.58%,40.17%。对丛枝病的抵抗力,苏桐70的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分别比对照低21%,28%,苏桐19与对照接近。苏桐70还具有一定的抗风能力,自然接干性能强,树干通直圆满等优良特点.本文具体论述了苏桐70、苏桐19的选育过程,无性系测定,区域性试验及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6个泡桐无性系的12个树冠结构因子,并对9个因子进行了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将9个因子结合为2个主因子,可以包含90.5%的树冠信息,并认为通过树冠结构来选择抗风无性素是可行的,理想的抗风无性系应是一级侧枝多而较细,新梢夹角较小,树冠较高的细枝塔形结构。  相似文献   
7.
桐竹混交林生态效益及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