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臭椿生长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Swingle),又名白椿、樗树,是原产我国且分布极为广泛的优良树种.除荒漠戈壁、冻原草甸、高寒山地和水湿多雨地带之外,几乎所有地区都可生长,而且其生长状况不逊于其他阔叶树种.我省南北各地均有零星栽植.但长期以来,臭椿多靠自然传播或根蘖繁衍,一直被视为没有什么大作为的树,有的地方村前屋后虽有少量种植,也只是偶见臭椿大树点缀其间.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曾有谚云:“英国人的路,法国人的树。”是说一个注重马路的修建,一个讲究路旁树木的栽植。这种树指的就是悬铃木,又称法国梧桐(简称法梧)。  相似文献   
3.
悬铃木无球果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悬铃木无球果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周业恒  鲁润龙 《园艺学报》1993,20(3):295-298
  相似文献   
5.
无球果悬铃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悬铃木,全世界共约7种,分布于北美至中美墨西哥、东南欧及亚洲西南部至印度。据传晋代由印度传入中国,植于陕西县鸠摩罗什庙前。新疆墨玉县阿克拉伊管理区生长一株300余年的悬铃木,胸围8.75米,树冠覆荫5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6.
植树造林是促进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同时提升生态碳汇的重要措施。目前,关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区造林对土壤碳氮组分及其生物化学稳定性的影响认识还很不足。本研究在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区配对采集了玉米地及其邻近人工林表层(0~15 cm)和亚表层(30~45 cm)土壤样品各14组,采用酸水解法对土壤碳、氮组分(活性碳、氮组分I,活性碳、氮组分II和惰性碳、氮组分)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农田退耕造林20年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活性碳组分、惰性碳组分、活性氮组分与惰性氮组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农田相比,人工林土壤碳库活度(活性碳库/惰性碳库)整体降低,碳库稳定性(惰性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显著提高。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根系生物量、碳酸钙和交换性钙离子是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含量增加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