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林业   7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黄土高原中部不同类型区沙棘果实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黄土高原中部(陕西省)沙棘分布较为集中,且具代表性的靖边县、黄龙县和陇县的沙棘果进行采样并分析了全果实粗蛋白、粗脂肪、鲜水分的含量及总酸度;果肉和果汁中维生素及糖类含量;沙棘果汁(原汁)中氨基酸含量;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鲜果肉油的脂肪酸组成等,为该区沙棘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沙棘林改土培肥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沙棘林土壤及枯枝落叶营养状况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林龄沙棘林地土壤和枯枝落叶营养元素含量差异不大,林地土壤中N全、P全、K全、Ca++、Mg++的含量分别为O.0306%-O.2902%、O.0843%-O.1779%、2.1274%-2.8207%,0.0026%-0.0182%、1.3375%×10-4-6.9385%×10-4;N速、P速、K速、CEC值分别为15.167%-52.267%、2.5747%-l4.l980%、78.8735%-33.4135%、8.1860-25.2595mg/kg。枯枝落叶的N全、P全、K全、Ca++、Mg++分别为1.2696%-11.6694%、0.0576%-0.1283%、0.6250%-0.9823%,2.0643%-3.8821%、0.2187%-0.3143%,且不同土层和林龄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沙棘林地土壤中有机质与N、P、K相关性最为密切。沙棘林地营养含量比相应的农田和草地的高得多,表现出明显的改土培肥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鉴其它树种选优经验,制定了"黄土高原中部沙棘种质资源调查及选优方案".把选优同种质资源清查工作结合进行.对该区沙棘分布较为集中,且具代表性的靖边县、黄龙县、陇县的沙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分类及选优,提出了适于陕西省沙棘类型划分的方法,并划分出25个沙棘类型,为沙棘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共选出适于当地繁殖栽培的优良单株30个.其中有29个丰产优良单株,1个大果型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4.
神府东胜矿区是国家近期开发的大型煤炭基地,煤炭资源占全国贮量的1/4。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将会大大地促进该地区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新增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其中采矿引起的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对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更为严重。笔者于1987年进行秃尾河西岸流沙治理规划时发现,地下水埋藏的深浅,对植物群落组成与沙丘形态影响十分显著,在石圪台  相似文献   
5.
杜仲优化播种育苗方式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7年,我们对杜仲种子进行了三种不同处理方法和三种不同覆盖方法的9组多次重复的育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种子沙藏催芽、地膜覆盖的育苗方式为最佳育苗方式。  相似文献   
6.
丘依斯克与中国沙棘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史玲芳  罗红梅 《沙棘》2000,13(1):15-20
在内蒙古磴口沙棘良种繁育中心进行了丘依斯克与中国沙棘的杂交育种试验 ,可配性良好 ,杂交种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耐旱能力提高 ;果实色泽、大小、果柄长度、棘刺数等有多种分化 ,但主体为中间性状 ,是可望在黄河上中游地区推广繁殖的优良杂交种  相似文献   
7.
1996年3月20~3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沙棘办公室在内蒙古磴口县举办了“沙棘育种高级研讨会”。来自北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辽宁等6省(区)的30多位直接从事沙棘育种研究及生产管理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研讨。这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沙棘育种工作的技术骨干,提高沙棘栽培的经济效益,以加快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推动中国沙棘事业的持续发展。水利部沙棘办公室主任孙振华同志到会并作了讲话,黄委沙棘办公室主任于倬德同志向大会传达“第三次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工作会议的精神及上级领导对沙棘工作的有关指示,给与会代表很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8.
史玲芳 《沙棘》1995,8(2):41-42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祁连山东段南坡,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2300~4620m,相对高差2320m。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日较差大,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烈等特点。多年平均降水量450~820mm,无霜期45~111d。境内自然条件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按地貌和海拔可划分为浅山、半脑山、脑山和高山四个区域。主要土壤有栗钙土、潮沙土、黑钙土、草甸土等。全县总土地面积3090km~2,总人口40.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9万人,农耕地79.94万亩。该县以农业生产为主,在农业生产中主要是种植业,其次是畜牧业。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窟野河、秃尾河、孤山川流域主要乔、灌木水土保持林的随机抽样调查分析,建立了林分保存密度与郁闭度的相关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结合当地水保林经营现状,提出该地区刺槐、柠条、沙柳、踏郎和花棒的造林密度(株或丛/hm~2)分别以2571、4000、2400、3000和3000较为合理。这样的造林密度,在该地区既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史玲芳  周世波 《沙棘》1996,9(4):7-11
沙棘在不同类型区的群落分布特征各异,但其共同特点是对生境的趋湿性选择。沙棘的根蘖性能在中龄后期逐渐衰退,易于被更耐荫的建群种演替,因此沙棘群种演替,因此沙棘群表现迁徒性。沙棘直径生长受环境条件影响的程度远甚于自身生长周期的影响,不同树龄,不同立地条件的沙棘在相同年份生长趋势一致,沙棘直径生长与7月份降水量有极显著相关性,而与其它气象因子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