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林业   2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们在1984年应用地膜覆盖的办法培育泡桐大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尤其在盐渍土地区,收到了保墒、增温、压盐的多种效益.试验地概况试验是在东台县林场盐渍土上进行,地势平坦,土壤为沙壤土,含轻度盐碱,盐分中八种可溶性离子含量分别为K~ 8、Na~ 330、Ca~( )8、Mg~( )68、Cl~-367、HCO_3~-17.5、SO_4~-39(单位:毫升/升),缺CO_3~-.土壤有机质含量少,且又未施肥,肥力极低, 这对喜肥的泡桐生长是很不利的.试验用的覆盖材料为一般农用地膜及耐老化膜.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兰考泡桐.采用高垄埋根(株距8O厘米,行距1米)、地膜顺垄覆盖(覆盖面宽50厘米)方法育苗.试验设短期(二个月)覆盖、长期覆盖及露地埋根三种处理.以露地不覆盖作对照,顺序排列,重复  相似文献   
2.
应用浅根、耐阴湿、常绿散生型淡竹和深根、强阳性、落叶阔叶树泡桐营造复层混交林,以纯林为对照,经逐年竹子砍伐利用调查,以及造林后第9年实测生物量结果表明:混交林总生物量为121.5832吨/公顷,分别比泡桐及淡竹纯林生物量增长281.0%及40.4%;差异极显著。生物量提高与林内气温稳定,湿度增加,土壤养分显著提高以及充分利用空间密切相关。混交林内的泡桐抗风倒能力显著提高,为桐竹栽培区提供了新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3.
杉木泡桐混交效益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是我国南方速生优良用材树种.其生长发育要求较高的水热条件和较好的生态环境.营林实践愈来愈多的证明,集中成片营造纯林,将会造成地力衰退、生态平衡破坏、生产力下降等不良后果.而把具有不同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树种与其适当混交,就能较充分地利用空间,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地的生产力.目前杉松、杉檫等树种混交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但杉木泡桐混交,则报道甚少.  相似文献   
4.
泡桐的种子、根、茎干均可繁殖.我省普通采用埋根育苗,方法简单,出苗粗壮,但其最大缺点是种根易带丛枝病病源体,易遭丛枝病危害,且发病率一年比一年严重.与埋根育苗相反,种子育苗的优点正好能克服埋根育苗的缺点,种子资源丰富,一个泡桐果一般有一千多粒种子,播种育苗所需的种子量又较少,故在短期内能提供大量苗木;而且自花不孕所结种子都是异花授粉种子,在多种泡桐杂生地区容易获得天然杂种,利用其杂种优势,提高生活力,可望从中选出优良的类型;泡桐种子不带丛枝病病源体,种子育苗可有效控制丛枝病的传播和蔓延.因此,应大力提倡泡桐种子育苗.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江苏沿海地区圩堤历时9年的泡桐与淡竹混交造林的研究结果,论述了桐竹混交的合理栽培模式和技术。  相似文献   
6.
泡桐原产我国.国内分布很广,品种及种源间差异较大.若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泡桐资源,有目的地进行杂交育种,可不断地为泡桐生产提供良种,这是进一步提高泡桐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开展泡桐杂交育种方面的工作,并进行了杂交技术方面的研究.惟有些地方泡桐杂交座果率不太高,而自然座果率却比较高.为了提高泡桐杂交座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设计生产的GH—Ⅲ型光合仪是由高精度、小量程的专用pH计和具有采样功能的气路系统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一定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的pH值,是随着溶解在其中的二氧化碳数量多少而改变,使溶液吸收或放出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着平衡的关系。 当空气中CO_2减少时,溶液中CO_2也相应减少,与此同时,pH值随即提高。被测定的叶片在同化室(叶室)内进行光合作用。在气泵的吸力下,经同化室开口处进入同化室的气流,是其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源,经光合作用变化了的气样,由气泵吸入电极槽重碳酸盐溶液内,发生上述化学变化。而改变溶液pH值,用高精度的pH计测定溶液的pH变化值,便可推算光合进程中流经溶液的CO_2  相似文献   
8.
茶园间种泡桐生态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善庆  竺肇华 《林业科学》1990,26(6):561-566
前言茶树原产于我国云贵高原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地区。在强光、高温、低湿条件下,茶树生长不良,茶叶品质下降。近二十多年来,世界主要产茶国家先后致力于改变茶园生态环境而提高茶叶品质的研究。我国早在唐代、宋代就有了茶粮间作、茶桐间作的记载。1959年云南普文农场在热带茶园成功地建立了橡胶与茶树间作的胶茶人工群落。1970—1985年唐荣南、王融初分别成功地建立了湿地松与茶树、葡萄与茶树的人工群落。本试验试图选用强阳性、深根落叶阔叶树——泡桐与茶树间作,建立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系统,改善茶叶品质,促使茶叶稳产高产,同时提供部分优质木材,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泡桐丛枝病是由病根带毒传染并使泡桐近年来普遍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资料介绍,采用温水浸根、抗生素浸根以及化学药剂浸报等方法对病根失毒处理,可有效地预防或减轻丛枝病对苗木和幼树的危害。 1984年我所根据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泡桐组组织全国良种协作研究的要求,向有关省引进了91个无性系3,000多根种根,进行区域性扩大试验。为了减轻丛枝病的危害,根据《泡桐研究》一书介绍,认为用40—55℃温水浸报20分钟,可有效的防治丛枝病的发生。而我们选用了50°C水温,浸报15分钟,浸后凉干,隔一星期埋根育苗时发现,种根皮层已腐烂变质,绝大部分失去了发芽能力。为了查明原因,1985—1986年连续两年  相似文献   
10.
茅山地区桐茶间种生态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园间种泡桐,建立多层次的人工群落结构,使茶园内的生态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茶园在37%左右的遮荫条件下,可使茶树新梢的生理条件得到较好的调节,新梢的生长和芽叶内的有益成分都得到增长,茶叶品质得到改进,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增产一部分泡桐木材,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