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退化与草地退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内蒙古草原在畜牧业生产及环境生态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草地退化比较严重 ,土壤是草地生态系统的基础环境 ,土壤退化与草地退化关系十分密切 ,都受到自然因素与生产活动的影响 ,但土壤退化比草地上植被的退化缓慢 ,土壤具有较强的抗拒退化的能力 ,它是土壤性质的综合表现 ,可以称之为土壤稳定性 ,土壤的稳定性是支撑草地生产稳定和恢复的重要因素 ,在评价与改良退化草地时 ,要充分了解土壤的退化程度 ,引起退化的主导因子 ,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它的形成与稳定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即受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如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耕作和种植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团聚体的形成原因及土壤环境条件不同,不同粒级的团聚体在土壤肥力上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土壤水分特征及其植物利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沙地生态系统土壤湿度状况随着地貌部位不同而变化。沙丘迎风坡基质流动、背风坡沙埋沙压和丘间低地潜水埋深等控制着沙地土壤水分分布规律 (土壤湿度模式 )和沙地植物利用土壤水分的特点 (沙生植物分布模式 )。沙生植物的水分利用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地上部分的生理生态过程和生物量 :地下部分根系分布及其土壤水环境容量。在沙丘从流动变为固定的过程中 ,固沙林形成后的土壤水分动态和灌木林群落实际蒸腾蒸发规律的关系反映不同植被覆盖、不同密度、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水分平衡状况 ,藉以确定合理的土壤水分消耗模式 ,维持固沙林群落的稳定和良性演替。为了提高沙生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一是从沙生植物本身的生理、生态、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研究 ,筛选出耐旱和抗水分胁迫强的品种。乡土灌木树种能有效地使个体和群落恢复 ,但也应注重引种。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各种抗旱保水新材料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利用固沙林地的水分以满足植物特别是在春旱期间根系的恢复与生长需要 ,即以吸水剂、保水剂、水分表面活化剂、菌根剂和土壤生物制剂 (例如细菌肥料 )等为原材料的新型抗旱造林技术 ;三是依据沙地水环境容量 ,合理确定各种灌木林的造林密度及其与沙丘发育阶段相应的种群配置格式。 相似文献
4.
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以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 ,利用 3S技术手段 ,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 1987,1993,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不同年度内 ,其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草地和林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也以这 3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建设用地变化最大。而从年变化速率看 ,1987- 2 0 0 0年 ,以建设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土地类型的减少最为快速。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方向看 ,以耕地、草地和林地相互之间的转化最为频繁。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稳定性看 ,耕地的稳定性最高 ,其次为草地 ;而最不稳定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未利用土地。利用相关分析所作的土地利用变化动因显示 ,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社会与经济因素 ,其中以总人口、农业总产值、粮食作物产量总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化肥使用面积和化肥实物量等因子的作用最大 ,而自然因素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极小。 相似文献
5.
民勤沙区不同稳定性沙丘植被生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生境条件测定结果表明:固定沙丘优势种均生长不良,枯梢、死亡普遍,其伴生植物的种类和密度均很小;沙丘水分条件决定了其生境条件,固定沙丘水分条件最差亦即生境条件最差;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表面易形成粘粒、粉粒结皮,其表土层田间持水量大,影响降水下渗;固定沙丘表面田间持水量大是影响降水下渗的关键,其沙丘表土层粘粒、粉粒含量高是导致其田间持水量大的关键。其伴生草本植物密度并不随表土层田间持水量大而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地降水少、气候干燥、表土层土壤水分易蒸发损耗所致。 相似文献
6.
7.
国家苦荞区试品种产量性能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用2000~2001年连续两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所选用的7个苦荞品种(品系)在35个试点(2a)的数据资料,应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秩次分析法对参试品种产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产量性能及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KP9920和九江苦荞是较高产稳定性品种;黔威2号是中产具有平均稳定性品种;镇巴苦荞是较低产稳定性品种;黔威1号是较低产具有平均稳定性品种;昭905和榆6-21是不稳定性品种。 相似文献
8.
银川平原绿洲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银川平原的人工绿洲依托于黄河,绿洲的稳定性与黄河引水量、地下水资源开采规模具有深层耦合关系。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黄河水量的波动性和递减趋势、绿洲内部的盐渍化和周边地区的荒漠化等,是影响银川平原人工绿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提出注重对黄河系统的研究、强化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实施生态农业、加强对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加强银川平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