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66篇
林业   47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3篇
  23篇
综合类   423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373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大豆主要病原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筛选能有效抑制所鉴定病原菌的杀菌剂,为河北省大豆病害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河北省的大豆主要病原真菌根据病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初步利用超景深和正置光学显微镜分别进行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学的观察鉴定,然后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5种不同病症的致病菌株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采用MEGA 7.0中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病原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具有特异性引物序列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病害和病原菌宏观形态、显微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不同种类杀菌剂在离体叶片或幼茎上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筛选防治药剂。【结果】通过病原菌的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分子序列综合分析,确定分离自河北省大豆主产区的病原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茎点霉菌(Phoma herbar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对应病害分别为大豆根腐病、炭疽病、茎点霉叶斑病、大豆黑斑病、凸脐蠕孢叶斑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病原菌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均敏感,木贼镰孢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肟菌酯敏感,除木贼镰孢外的病原菌对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和嘴突凸脐蠕孢对烷基多胺类杀菌剂辛菌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对有机硫类仿生杀菌剂乙蒜素敏感,EC50值均低于10 μg·mL-1;杀菌剂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对上述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均显著,氟吡菌酰胺对除大豆根腐病外的病害防治效果显著,辛菌胺、乙蒜素对大豆炭疽病和凸脐蠕孢叶斑病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以上。【结论】共鉴定出河北省大豆病原真菌及其对应病症病害5种;推荐三唑类甾醇抑制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呼吸抑制剂吡唑醚菌酯作为河北省大豆主要真菌病害的优选兼治药剂。  相似文献   
2.
病原微生物荚膜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支原体、部分真菌等菌体表面的碳水化合物。同时,荚膜多糖有助于菌体抵抗干燥和低温等不利环境,并通过在菌体表面形成物理屏障阻碍宿主补体的杀伤与吞噬作用。在长期多种应激-压力环境下,病原菌已进化出多种免疫逃避机制并促进宿主感染;在非病原微生物中,荚膜多糖可正向调节宿主免疫作用,并拮抗机体免疫因子,保护宿主免受病原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本文将结合本团队的相关研究工作,对荚膜多糖的结构、合成调控机制、生物学功能、免疫逃避机制和致病机制,特别是荚膜多糖正向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及其应用潜力等方面作一综述,为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和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The pea root rot complex is a major concern for green pea production worldwide. This study aimed at characterizing its composition and dynamics throughout a cropping season in northern France. To this end, fungi and oomycetes were isolated from green pea plant roots with symptoms sampled at the flowering stage in 22 fields in 2017, and at the pea emergence, elongation and flowering stages in two fields in 2018. Out of 646 isolates collected, 317 were identified using molecular markers. Fusarium oxysporum, F. solani and F. redolens were highly predominant. Pathogenicity tests separated the isolates into four aggressiveness groups. F. solani isolates were the most aggressiv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ir TEF1 sequences showed that they mainly belonged to the F. pisi lineage, and that F. oxysporum isolates were genetically close to isolates from the UK that did not belong to the forma specialis pisi. In addition, several Clonostachys rhizophaga isolates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cause pea root rot. The oomycetes were rarely found and were represented by a few Pythium spp. isolates. Lastly,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fungal and oomycete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pea root rot change during the cropping season. The level of dissimilarity of the root-rot-associated communities decreased throughout the cropping season towards a more similar composition at the flowering stage, dominated by F. solani, F. oxysporum and F. redolens. The proportion of nonpathogenic to weakly pathogenic isolates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favour of moderately to highly pathogenic isolates.  相似文献   
4.
Cassiicolin毒素蛋白是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的主要致病因子。本研究对分离自海南省5个市县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进行了鉴定,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多主棒孢。利用Cassiicolin毒素不同亚型编码基因特异性引物和菌饼活体接种法分别鉴定了分离菌株的毒素蛋白类型和致病性,结果显示,分离的35个菌株都含有Cas5基因,未发现含其他类型的毒素基因,表明海南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为含Cas5毒素蛋白优势群体;所有菌株对橡胶树品种‘RRIM600’都能够致病,但是在不同抗性品种上致病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云南撒坝猪致病性大肠杆菌高致病性毒力岛(HPI)致猪源巨噬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本试验以云南撒坝猪致病性大肠杆菌HPI阳性株感染猪源巨噬细胞为切入点,从云南楚雄州某规模养殖场采集撒坝猪仔猪黄白痢的粪便,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PCR技术对HPI irp2基因进行检测,分别以HPI阳性株(HPI+)和阴性株(HPI-)感染巨噬细胞,并设立LPS+ATP组和空白对照组,于0.5和6 h收集各组细胞及其上清。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组Caspase-1、IL-1β和IL-18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pro-IL-1β、pro-IL-18、IL-1β和IL-18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得到致病性大肠杆菌,经PCR检测成功获得HPI irp2基因阳性株,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后发现HPI+组、HPI-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aspase-1、IL-1β和IL-18 mRNA表达水平均呈上调趋势,且HPI+组高于HPI-组。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PI+组和HPI-组pro-IL-1β、pro-IL-18、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量普遍呈上调趋势,且HPI+组均高于HPI-组。结果表明,云南撒坝猪致病性大肠杆菌HPI可通过上调猪源巨噬细胞中Caspase-1、IL-1β和IL-18 mRNA的表达量促进猪源巨噬细胞炎性因子IL-1β和IL-18的释放,诱发炎症,最终促进猪源巨噬细胞发生细胞焦亡。  相似文献   
6.
 稻曲病是一种水稻穗部病害,在世界各水稻主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也属于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研究其病原菌致病机制,对找寻防治药物的特异性靶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思路,为稻曲病菌防治药剂研发提供新的靶标。本文综述了稻曲病菌侵染过程、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水稻响应稻曲病菌侵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策略。现有研究表明,稻曲病菌能成功侵染水稻孕穗期雄蕊的花丝引起发病。病原菌可通过抑制多个水稻免疫途径实现成功侵染;还可模仿胚珠受精激活水稻灌浆、糖代谢等途径为稻曲球的形成提供营养物质;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敲除中的成功应用,为稻曲病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稻曲病菌独特的侵染过程和营养利用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明确引起黄瓜炭疽病的病原,旨在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形态学方法、柯赫氏法则验证,基于ITS、ACT和GDPH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回接黄瓜后的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黑色,气生菌丝稀疏、灰白色;分生孢子长柱形,透明无隔;分生孢子盘着生黑色刚毛;孢子附着胞浅褐色,卵圆形,个别双生;菌丝附着胞深褐色,不规则形、浅裂或深裂。结合病原菌三基因联合建树的分析结果,可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25℃、pH 8,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延伸最快,OA培养基上产孢最多,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和乳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和酵母浸粉最适合菌丝生长,且后者产孢最多,致死温度为49℃。  相似文献   
8.
T6SS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是革兰阴性菌中常见的一种分泌系统,其效应蛋白Hcp2b作用机制迄今仍未明晰。本研究以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 Hcp2b蛋白为研究主体,旨在探究Hcp2b蛋白在APEC感染鸡气管黏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采用Red重组方法以质粒pKD3为模板构建hcp2b缺失株,pSTV-28质粒连接hcp2b目的片段构建重组载体,导入感受态Δhcp2b菌株构建回复株,并对Δhcp2b菌株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7日龄雏鸡气管感染hcp2b缺失株及野生株,感染后12、24 h收集鸡气管黏膜细胞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hcp2b缺失株及回复株构建成功,hcp2b基因缺失对菌株的生长性能无影响。hcp2b基因缺失株感染气管黏膜后,mRNA的表达谱发生变化,感染后12 h,有144个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上调差异基因87个,下调57个);感染后24 h,有135个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上调差异基因79个,下调56个)。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等信号通路。hcp2b基因缺失未影响APEC的生长特性,hcp2b基因缺失后影响雏鸡气管黏膜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通路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IL-1β、IL-12b的表达均上调。该结果为APEC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明确引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科学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采自茂县的花椒根腐病病根为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与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和延长因子基因(tef1)的分子鉴定相结合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初为灰白色,后为兰褐色或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呈肾形。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基于ITS和tef1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上与腐皮镰孢菌类群处于同一分支。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将引起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10.
鲤细胞因子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从蛋白质水平研究细胞因子在鲤体内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合成变化,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克隆TNF-α、IL-1β、IL-6、IL-12、IL-10和TGF-β基因含有部分抗原决定簇的片段,引入双酶切位点Bam HⅠ和HindⅢ后连接至p ET-32a/21a,构建相应的表达载体,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检测抗体效价,并以此作为实验工具,检测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鲤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变化。结果显示,基因TNF-α、IL-1β、IL-6、IL-12、IL-10和TGF-β融合蛋白分子量分别约为31.8、31.7、35.3、32.5、18.0和33.6 ku;抗体效价达到2.4×106;在病原菌感染后的不同阶段,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2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TGF-β呈现出不同的合成变化。研究表明,制备的抗体具有较高的效价、亲和力和特异性,可用于鲤细胞因子的定量研究,该抗体的获得为鲤免疫应答与细胞因子合成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获取的鲤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2、IL-10和TGF-β的抗体亦可用于其他鱼类细胞因子蛋白质水平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