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完全免费   369篇
  植物保护   74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Bt棉对主要棉虫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河南新乡棉区种植的转Bt基因棉和常规棉棉田虫情进行了定点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结果表明:棉铃虫在两种棉田棉花上的落卵量无明显差别,而幼虫存量差异显著,Bt棉棉花上幼虫存量显著降低;Bt棉对棉蚜的发生无明显的影响,而Bt棉上棉红蜘蛛的发生比常规棉略重,同时初步研究制定出种植Bt棉后的棉虫综防对策  相似文献
2.
用ELISA法和室内生测法研究分析了3个转Bt基因棉花株系新棉33B、GK12、GK2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校正死亡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杀虫蛋白表达量在棉花生育过程中有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总的趋势是苗期和蕾期杀虫蛋白表达量较高,花期呈下降趋势,花铃期下降最为明显,到铃期和吐絮期含量略有回升.不同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其顺序为叶>铃、花心、花萼、蕾>花瓣>苞叶.室内生物测定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与其杀虫蛋白表达量高度一致.转Bt基因棉花应加强中后期对棉铃虫的监测和补充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3.
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生防细菌NCD-2的田间效果评价及其鉴定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生防细菌NCD-2是自棉花根围土壤分离到的一株细菌菌株,田间小区试验表明:NCD-2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2年平均为85.4%,3年大区示范防病效果为51.2%~60.6%,并且该生防细菌对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单铃重、衣分、衣指、籽指等)及纤维品质(绒长)有所提高和改善。同时,本文测定了NCD-2对主要大田作物的安全性,证明其对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黄瓜、茄子和大豆7种作物没有致病性,并且对这些作物的出苗、生长和发育没有不良影响。应用API50CH和API20 E细菌鉴定试剂盒,将NCD-2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ohn.)。  相似文献
4.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类型分化及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选用5个代表性的棉花黄萎菌系与美国落叶型黄萎病菌 T_9,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落叶型菌系 V_B 与T_9的致病力强于非落叶型菌系。根据寄主反应型,划分出致病力强(V_B、T_9、V_6)、中(V_3、V_5)、弱(V_(10))三个类型;各菌系在33℃不能生长,在低温9℃和高温32℃均生长缓慢,表现适宜温度为20—30℃,最佳生长温度25℃,其中落叶型菌系比非落叶型菌系耐高温,在30℃下、菌落生长仍迅速;在培养性状上差异也很明显,落叶型菌系 V_B 与 T_9的菌落为白色,菌丝致密绒毛状,微菌核不明显,有成束状膨胀菌丝团;而非落叶型菌系 V_3、V_5、V_6、V_(10)菌落为黑色和灰黑色,菌丝絮状,有的稀松成束,微菌核呈串状葡萄形或似瘤状根须。鉴于落叶型黄萎菌系 V_B 与 T_9在三大棉种的6个品种上致病程度和对不同温度反应及培养性状等方面特性均表现基本一致的结果,进而肯定我国江苏常熟棉花黄萎菌系 V_B 是落叶型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5.
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发展经历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和大面积应用三个阶段。"密、早、膜、矮、壮、高"栽培体系的建立等阶段性成果有力地保证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推广;因地制宜、多种毛管田间布置模式的发展适应了棉花种植方式的多样性;对棉花膜下滴灌水分蒸散特征、干旱诊断技术的深入研究为制定灌溉制度和进行科学的水分管理提供了依据,保证了膜下滴灌技术的高效应用;施肥推荐系统和水分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增强了棉花膜下滴灌管理的目标性;各级职能部门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当前棉花膜下滴灌技术需解决主要问题有:加快膜下滴灌技术普及与培训;加大对膜下滴灌技术推广的政策扶持力度,调整水价,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继续深入研究棉花膜下滴灌灌溉制度和施肥技术,提高肥水利用效率;加强地下滴灌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棉花不同抗性品种根系分泌物分析及其对黄萎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对7个不同抗黄萎病性能的棉花品种根系分泌物进行了收集和测定,结果发现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对病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则能刺激病菌生长。感病品种分泌物中氨基酸含量和种类较多,而且苯丙氨酸、脯氨酸等仅出现在感病品种的分泌物中;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中糖类物质含量亦明显低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7.
内生菌73a在不同抗性品种棉花体内的定殖和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通过标记天然不具有Rif抗性的内生菌73a,获得抗Rif 100 μg/ml突变体菌株,其表观和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作用没有变化,可以进行消长动态研究。经回收试验证明,内生菌73a可以在棉花体内定殖。针刺接种后,内生菌73a的数量都表现一个共同的"由增到减"趋势,即在1~5 d内是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在第5 d达到最高水平;灌根处理表明:上段内的菌株数逐渐增加,中段内的菌株数在1~5 d内逐渐上升,随后慢慢下降,下段内的菌株数逐渐减少;浸种处理后,73a在棉苗体内定殖的数量均有一个下降的过程,其中常抗棉第3 d体内的内生菌数量是第15 d的11.50倍。  相似文献
8.
南疆膜下滴灌棉花耗水规律以及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2004年在南疆尉犁县进行了棉花膜下滴灌耗水规律以及灌溉制度的研究,通过设置三个灌水处理:345 mm、420 mm、505 mm,并连续监测每次灌前棉花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得出以下结论:在花期(7月4日)滴灌定额45 mm,灌水只能影响到土壤0~40 cm,灌后第一天,土壤水分损失可达到20 mm;灌后四天,0~40 cm含水量已降至60%以下,棉花已受到水分胁迫。在南疆,在充分满足棉花对水分需求的条件下,膜下滴灌棉花耗水量为625 mm,505 mm的灌溉量可满足棉花对水分的需求。根据实验的灌水安排以及棉花各生育阶段的耗水率,南疆膜下滴灌棉花的灌溉制度为:蕾期每次灌水定额35 mm,每5天灌一次;花铃期每次灌水定额为50 mm,7天灌一次,盛铃期后,灌水定额逐渐降低至35 mm。  相似文献
9.
棉酚和单宁酸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和消化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利用昆虫人工饲料测试了棉酚和单宁酸对棉铃虫幼虫生长、营养指标以及中肠主要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酚和单宁酸均能显著地抑制幼虫的生长,但二者之间无交互作用,其中单宁酸的作用较棉酚强。含3%棉酚或单宁酸的人工饲料,饲喂4龄幼虫48h后,可引起幼虫近似消化率减小和食物转化率增大,但食物利用率无显著变化。棉酚在离体条件下对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在活体条件下,上述酶活力无显著变化,仅有中肠总蛋白酶活力下降。单宁酸在离体条件下对类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而对类胰凝乳蛋白酶活力无作用:在活体条件下,仅总蛋白酶活力和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力显著下降。由此可知,棉酚和单宁酸对棉铃虫的生长抑制作用与幼虫中肠蛋白酶活力和食物消化率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棉花品种抗蚜性的生化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棉蚜与棉花的种间互作关系,研究了不同品种类型的棉苗因棉蚜为害而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及由此对抗蚜性表现及棉蚜种群数量消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棉株在棉蚜为害条件下,体内抗蚜物质如单宁,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大幅度上升,且其增长幅度,扰蚜品种明显高于感蚜品种,同时叶片颜色明显加深。讨论分析了这种生理反应即诱导抗蚜性对棉蚜种群动态可能产生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