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110篇
农作物   3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3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藻糖是昆虫的血糖,为昆虫提供能量;海藻糖酶催化海藻糖分解为葡萄糖,是几丁质生物合成的原料。围食膜(peritrophic membranes,PMs)是昆虫消化道特有结构,对昆虫消化食物、保护肠道表皮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几丁质是PMs的重要组分。海藻糖酶(trehalase,Tre)和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HS)是几丁质合成途径的第1个和最后1个酶。本研究通过饲喂亚洲玉米螟(Orstrinia furnacalis,Asian corn borer,ACB)膜结合海藻糖酶(OfMT)基因特异的干扰dsRNA,研究RNAi对ACB幼虫中肠CHSBOfCHSB)基因表达及幼虫发育的影响。发现处理48 h后,OfMT基因和OfCHSB基因表达量分别下降了52%和53%,幼虫发育迟缓。通过对处理及对照ACB幼虫中肠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thanol,HE染色)和几丁质标记,发现血腔内脂肪体组织减小、中肠围食膜组织中几丁质含量减少。推测OfMT基因有可能成为ACB的生物防治的靶标基因。  相似文献   
2.
高效的载菌技术是提高载菌赤眼蜂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吸附助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时间、羽化量、存活时间及载菌量影响,证明了不同助剂及吸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后对赤眼蜂无不利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w/v)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显著提高赤眼蜂的载菌量,达3.6×104孢子/蜂以上,并应用该助剂建立了赤眼蜂高效携带白僵菌方法。从被害株数、蛀孔数、活虫数和僵虫数4个方面测定了载菌赤眼蜂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结果表明,载菌赤眼蜂较单一使用赤眼蜂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被害株数、蛀孔数和活虫数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8.1%、22.8%和24.5%,并且载菌赤眼蜂处理组中僵虫数量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处理组,说明载菌赤眼蜂对玉米螟具有协同防控作用。利用该方法进行玉米螟田间防治,能够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节约劳动力,具有巨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诱导玉米幼苗产生抗性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测定了玉米幼苗在4种浓度的外源MeJA处理后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的影响情况,并利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饲喂MeJA处理后的玉米幼苗对次代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外源MeJA诱导的玉米幼苗后,亚洲玉米螟幼虫死亡率增加,发育历期延长,成虫寿命缩短、产卵量下降,除了100μmol/L MeJA处理组蛹重高于对照外,其他处理组亚洲玉米螟体重与蛹重均降低,影响程度与MeJA的浓度有关。225μmol/L MeJA诱导处理后的玉米幼苗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影响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幼虫历期长了5.41天,成虫寿命减少1.33天,产卵量减少3.6头。MeJA的诱导抗性显著影响了亚洲玉米螟幼虫对玉米幼苗的取食,100μmol/L和225μmol/L MeJA处理组与对照组虫体体重相差3.29~6.86 mg,达到统计学差异,生长抑制率达28.34%~59.09%。对次代种群的影响表现在净生殖率(R0)、周限增长率(λ)降低,内禀增长率(rm)由0.0725降至0.0502,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较对照有所延长。这些结果表明MeJA处理玉米幼苗能够降低亚洲玉米螟的发育速率,这将对亚洲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鹏  屈明博  杨君  杨青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7):1341-1350
【目的】克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漆酶-1(OfLac1)和漆酶-2(OfLac2)基因;研究OfLac1和OfLac2在亚洲玉米螟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异性;分析蜕皮激素处理亚洲玉米螟后OfLac1和OfLac2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比较OfLac1和OfLac2表达模式的差别,推测其生理功能。【方法】根据已知的其他昆虫中Lac-1和Lac-2的保守氨基酸序列分别设计引物,以亚洲玉米螟白蛹时期提取的RNA反转录合成的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OfLac1和OfLac2的保守区。然后根据所得的保守区片段分别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采用RACE方法分别克隆OfLac1和OfLac2的3′和5′端序列,通过拼接获得OfLac1和OfLac2的基因全长。收集5龄第4天亚洲玉米螟的表皮、中肠、脂肪体、丝腺、气管、马氏管、精巢7种不同组织材料,通过半定量PCR分析OfLac1和OfLac2在不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模式。收集从卵到成虫29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亚洲玉米螟作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OfLac1和OfLac2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水平。选取5龄第2天亚洲玉米螟幼虫进行蜕皮激素注射,分别在1、4、8、12和24 h后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OfLac1和OfLac2在蜕皮激素诱导下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克隆获得亚洲玉米螟OfLac1和OfLac2的 cDNA序列。OfLac1全长3 065 bp,其中5′非编码区222 bp,3′非编码区440 bp,开放阅读框2 403 bp,共编码800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90.6 kD,理论等电点pI为5.34;OfLac2全长3 405 bp,其中5′非编码区162 bp,3′非编码区960 bp,开放阅读框2 283bp,共编码760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84.0 kD,理论等电点pI为6.43。通过SignalP分析发现,OfLac1在N端包含一个长为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OfLac2在N端包含一个长为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均为分泌蛋白质。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在发育过程中,OfLac1主要在成虫中表达,在其他发育时期表达量较低;OfLac2在每个幼虫龄期的末期表达水平上调,在幼虫化蛹过程中的预蛹期表达量最高;在不同组织中,OfLac1在马氏管和中肠中表达量最高,在气管和表皮中的表达量较低,在精巢、丝腺和脂肪体中几乎不表达;OfLac2在中肠和丝腺中表达量最高,在气管和表皮中的表达量较低,在精巢、马氏管和脂肪体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将蜕皮激素20E注射到亚洲玉米螟体内,OfLac1在注射24 h后表达量明显上调,OfLac2在注射12 h后表达量开始上调,在24 h后上调最明显。【结论】克隆得到亚洲玉米螟两种漆酶OfLac1和OfLac2的cDNA序列。两种漆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别,但都受蜕皮激素的调控。OfLac2可能参与蜕皮过程表皮褐化。  相似文献   
5.
提取并纯化Cry1Ba3蛋白截短片段,用饲喂人工饲料的方法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初孵幼虫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Cry1Ba3截短片段对亚洲玉米螟有良好的杀虫活性(LC50=5.29 μg/g,95%置信限为3.96~7.10 μg/g)。而纯化的Cry1Ac蛋白60 ku的活性片段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的杀虫活性LC50为0.83 μg/g。提取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的BBMVs,用纯化的Cry1Ba3和Cry1Ac蛋白进行竞争结合试验,结果显示Cry1Ba3与Cry1Ac在亚洲玉米螟中肠的结合没有竞争作用,说明两种毒素在亚洲玉米螟BBMVs上可能存在不同的受体。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湿度60%~80%,光周期16L:8D)研究了20、24、28、32℃下腰带长体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和20、24、28℃下腰带长体茧蜂的自身密度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在20~32℃内,腰带长体茧蜂对亚洲玉米螟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相同温度下,随着寄主亚洲玉米螟密度的增加,腰带长体茧蜂寄生量增加,但当寄主密度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寄生量趋于稳定。24℃的寄生效能最大,20℃最小。随着寄主亚洲玉米螟密度和腰带长体茧蜂密度的增加,搜寻效应逐渐降低。采用Hessell干扰模型,发现28℃时的搜寻常数Q和干扰效应m均为最大,腰带长体茧蜂个体间的干扰效应降低了其寄生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巴彦淖尔地区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较好的性诱剂诱捕器类型和剂量。[方法]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研究4种类型和4种剂量的性诱剂诱捕器对亚洲玉米螟的诱蛾效果。[结果]不同类型性诱剂诱捕器的诱蛾效果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水盆式和三角式诱捕器的诱蛾效果显著优于瓶水式和飞翼式;不同剂量性诱剂诱捕器的诱蛾效果也存在极显著差异,在一定范围内,诱捕器剂量越大,诱蛾效果越好。[结论]生产实践中应优先选用水盆式和三角式诱捕器,同时适当提高诱捕器剂量。  相似文献   
8.
摘 要:为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甘肃河西地区3种玉米害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协调甘肃河西地区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之间的矛盾,本研究在室内采用饲喂法和药膜法分别对棉铃虫、亚洲玉米螟、粘虫和松毛虫赤眼蜂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浓度增加,4种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呈递增趋势,当药剂浓度达0.500 mg/L时,4种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5%以上。致死中浓度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松毛虫赤眼蜂毒力最高,致死中浓度LC50为0.078 mg/L,其次依次为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粘虫,致死中浓度LC50依次为0.109、0.120、0.127 mg/L。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是其他3种鳞翅目昆虫的1.40~1.63倍。因此,综合防治中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害虫时,应避开赤眼蜂的出蜂时期,以降低化学杀虫剂对赤眼蜂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度下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更有效地防治玉米螟,了解玉米螟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尤为重要。在实验室中设置5个恒温(35℃、30℃、25℃、20℃、15℃)环境,相对湿度为75%,研究不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各虫态生长发育的影响,组建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螟卵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和羽化率在25℃下均为最高,繁殖力也在25℃下达到最大值;在15~30℃温度范围下玉米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温度过高会抑制其生长速度;净生殖力(R0)和内禀增长率(rm)分别在36.80~60.14和0.07~0.10之间,且25℃下的这两项指标最高;根据生命表显示,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与繁殖天数呈抛物线趋势,在25℃时种群趋势指数达到最大。据此可知,25℃为最适宜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寄主专化性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取食4种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为研究对象,选取其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通过序列比对分析,研究了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及分子变异。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线粒体基因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COⅠ和COⅡ基因总寄主植物种群Fu’s Fs检验结果分别为-1.82和-2.04,种群历史呈扩张趋势,基因流Nm分别为6.38和3.24,说明各种群间基因交流水平较高;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亚洲玉米螟的单倍型在BI树和NJ树上的分布拓扑结构与寄主植物间无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较高,基因交流频繁,且尚未发生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