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6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篇
  16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出对芨芨草具有高效防除作用的除草剂品种及组合,本研究采用茎叶喷雾法分别在芨芨草开花期和平茬(成株芨芨草离地面15 cm刈割)后第3天施药,测定了10种常用除草剂品种和6个除草剂组合对芨芨草的防除效果,获得了"花期茎叶喷施除草剂"和"平茬+喷施除草剂方式"清除芨芨草技术。1)开花期:18%草铵膦AS在有效剂量(下同)405 g/hm~2时,药后7 d见效,30 d鲜重防效达100%;41%草甘膦异丙胺盐AS剂量为922.5 g/hm~2时,药后5 d见效,30 d鲜重防效达87.18%;24%烯草酮EC剂量为216 g/hm~2时,药后15 d见效,30 d鲜重防效达77.03%;18%草铵膦AS 180 g/hm~2+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 37.8 g/hm~2处理,药后5 d见效,30 d鲜重防效达91.30%。2)平茬后:18%草铵膦AS、41%草甘膦异丙胺盐AS均药后5 d见效,30 d鲜重防效均大于87%;30%苯唑草酮SC剂量为22.5 g/hm~2时,药后5 d见效,30 d鲜重防效达85.97%;24%烯草酮EC剂量为144 g/hm~2时,药后7 d见效,30 d鲜重防效达88.21%;15.8%精喹禾灵EC剂量135 g/hm~2时,药后7 d见效,30 d鲜重防效达85.26%;12.5%烯禾啶EC 112.5 g/hm~2+15.8%精喹禾灵EC 15.8 g/hm~2处理,药后5 d见效,30 d鲜重防效达97.97%。  相似文献   
2.
混种3种观赏植物对白三叶铅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铅污染条件下对白三叶植物修复效率的影响,通过盆栽和小区试验,将一串红、翠菊、德国鸢尾分别与白三叶混种,研究不同混种方式对白三叶生物量及铅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白三叶单种相比,混种德国鸢尾提高了白三叶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整株生物量,混种一串红、翠菊则降低了白三叶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整株生物量;就混种系统而言,各个混种处理的植物总生物量均介于混种的2种植物单种之间。混种一串红、翠菊、德国鸢尾均提高了白三叶地上部分铅含量,盆栽试验分别较白三叶单种提高了11.39%,17.88%,42.18%;小区试验分别较白三叶单种提高了2.64%,13.22%,23.94%。白三叶混种德国鸢尾的地上部分铅积累总量高于各自单种,其余混种处理均介于混种的2种植物单种之间。小区试验中,白三叶混种德国鸢尾的单位面积地上部分铅积累总量最高,达242.777mg/m2,较白三叶单种提高了371.83%,较德国鸢尾单种提高了8.38%;白三叶混种德国鸢尾的土壤重金属铅去除率最高,达15.11%,比白三叶单种提高了326.84%,比德国鸢尾单种提高了10.70%。因此,白三叶混种德国鸢尾的铅提取效果表现最好,能够用于铅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内生真菌对醉马草白粉病抗性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对自然发生不同程度白粉病(健康、轻度感病和重度感病植株)的带内生真菌(E+)和不带内生真菌(E-)的醉马草植株的发病率、病叶率、病情指数及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E+醉马草的发病率48%显著低于E-醉马草的发病率97%(P0.05),E+的病叶率60%显著低于E-醉马草病叶率86%(P0.05),E+醉马草的病情指数为50.76,E-醉马草的病情指数为82.49;通过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发现与健康植株相比,在轻度和重度发病植株中,内生真菌的存在可以显著(P0.05)提高醉马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E+醉马草的SOD酶活性和POD酶活性也显著高于E-醉马草,同时内生真菌显著地降低了醉马草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据此说明内生真菌的存在能够提高醉马草抗白粉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杂交育种是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方法,能快速整合多品种的优良性状。杂交育种依然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育种方法。目前,中国一串红种子还需大量进口,引种后部分品种对国内气候的不适应,因此选育适宜国内气候特点、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一串红新品种已迫在眉睫。为此,笔者分析并研究了一串红开花习性、柱头最佳授粉期、最佳授粉时间、正反交杂交组合4个因素对一串红杂交结实率的影响,以期为一串红的杂交育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提高杂交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5.
盐碱胁迫对芨芨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5种盐碱(NaCl、Na2SO4、NaHCO3、Na2CO3及该4种盐按1:9:9:1的物质的量比例配置成的混合溶液)及其在不同浓度处理下对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盐碱处理下,随着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适渐降低,种子萌发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6.
应用滇池淤泥作为基质种植一串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以土壤作对照,研究滇池淤泥和蛭石不同体积配比对一串红生长和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在促进一串红株高、株冠、花串生长和花期等方面差异较明显,使用纯滇池淤泥种植一串红的长势和开花状况最佳,其它不同淤泥与蛭石配比种植一串红的生长和开花状况都要比单独用淤泥种植的效果差。其长势和开花状况分别为淤泥∶蛭石=4∶0>淤泥∶蛭石=2∶1>淤泥∶蛭石=1∶1>淤泥∶蛭石=1∶3>土壤,单独用土壤种植的一串红其生长和开花状况比其它所有处理差。因此,可以直接应用滇池淤泥种植一串红等花卉。  相似文献   
7.
不同酸碱条件下内生真菌对三种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内生真菌可以通过提高禾草种子在干旱、盐胁迫等逆境条件下的萌发和促进植株生长而提高宿主的竞争力.本试验在pH为4~11的8个酸碱梯度下,对带菌(E+)与不带菌(E-)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醉马草、中华羊茅和野大麦的萌发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酸碱条件下内生真菌对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弱酸至强碱胁迫(...  相似文献   
8.
花叶细辛引种驯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花叶细辛的引种驯化途径及不同引种控制条件(包括基质、生根剂NAA、光照、引种时间)对引种成活率的影响,并比较了驯化后的花叶细辛和野生花叶细辛的差异。结果表明,获取引种材料的有效途径是截取根状茎。所选的引种基质,除河滩土外,其余3种成活率都较高;引种材料经生根剂(NAA)和遮荫处理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引种适宜时间是2~3月和9~10月,以9~10月最佳。驯化后的花叶细辛观赏特性优于野生花叶细辛。  相似文献   
9.
两种矿山生态型香薷对铜的吸收、分布和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Two ecotypes of Elsholtzia, Elsholtzia splendens and E. argyi, are dominant plants growing on Cu and Pb-Zn smelters, respectively. Samples of the two ecotyp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ils from fields of a copper mining area and a Pb-Zn mining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Cu or Zn tolerance of these two ecotypes. Effects of nine Cu levels (0, 5, 10, 20, 40, 80, 160, 240 and 320 mg Cu L-1 as CuSO4·5H2O) on growth and uptake, transloc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Cu in these two ecotypes were examined in a solution culture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dry weights (DW) of shoots and roots were depressed, and growth of E. splendens was less depressed than that of E. argyi when treated with ≥ 5 mg Cu L-1. Concentrations of Cu in shoots of E. splendens and E. argyi exceeded 1 000 mg kg-1 DW at ≥ 40 mg Cu L-1. The maximum Cu accumulated in the shoots of Cu-treated E. splendens and E. argyi reached 101 and 142 μg plant-1. Furthermore, analysis of plant samples from the fields showed that these two ecotypes can tolerant excess heavy metals and produced high dry matter, and E. splendens can accumulate 11.7 mg Cu plant-1 grown on the Cu smelter. Therefore, E. splendens and E. argyi could be good plants for phyto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检测了2007年9月采自新疆哈密(HM)、青海铁卜加(TBJ)、甘肃肃南(SN)、甘肃天祝(TZ)、甘肃夏河(XH)5个不同地理种群的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麦角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醉马草种群内不同器官中麦角新碱及麦角酰胺含量均不同,且麦角新碱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麦角酰胺的含量(P<0.05)。5个种群间麦角酰胺、麦角新碱及总生物碱的含量除叶鞘外,均以HM 最高,分别为53.656,117.784和160.816mg/kg干重。相关性分析表明,植株叶片、茎秆和果穗麦角酰胺、麦角新碱及总生物碱的含量均与种群生长的年均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