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7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67篇
林业   466篇
农学   179篇
基础科学   20篇
  15篇
综合类   1643篇
农作物   195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89篇
园艺   501篇
植物保护   5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4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1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光肩星天牛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征为基础,应用引诱剂对其成虫进行动态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并结合其生活习性确定防治适期和防治方法,为光肩星天牛的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和客观评价昆虫肠道各段内纤维素酶的活性,在不同pH及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定长足大竹象成虫肠道3段(前、中、后)内3类纤维素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长足大竹象成虫肠道内有完整酶系,长足大竹象成虫前肠中CX酶的适应温度以及pH的范围较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最适温度(T)在50~70℃,最适pH为6~8,在高温和强碱条件下均为检测出酶活性,且前肠中的C_1酶较其他两段存在最大的酶活性,为0.0349μmol·min~(-1)·mg~(-1)(pH值=3,T=40℃)。长足大竹象成虫中肠中C_1酶的适应范围远大于其余两种,最适温度为30~70℃,最适pH值为5~8,在强酸、强碱情况下均未检测出酶活性。长足大竹象成虫后肠中的3中酶的最适温度区间都为30~50℃,最适pH值区间为5~8,较前、中肠两段的最适温度、pH值区间较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刺槐小皱蝽、豆荚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采取人工捕杀、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4.
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控制潜力,开展了不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对不同龄期和密度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干扰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东亚小花蝽捕食1龄或2龄草地贪夜蛾幼虫时,其捕食功能反应与HollingⅡ模型拟合度较好。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在20℃、25℃和28℃下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772 4、1.090 0、0.673 6,处理单头幼虫的时间为0.174 9、0.173 7、0.295 5 d,对2龄幼虫,在20℃、25℃和28℃下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794 5、1.153 8、0.392 2,处理单头幼虫的时间为0.218 9、0.805 6、0.696 0 d;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量表现出随着猎物密度增加而上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同一温度下,东亚小花蝽对1龄幼虫的日均捕食量和寻找效应均高于2龄幼虫,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成反比;东亚小花蝽对3龄和4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日均捕食量为0;田间自然状态下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控制率为34.62%。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南方小花蝽和黄蓟马在冬季蚕豆植株上的发生情况及南方小花蝽对黄蓟马的室内捕食控害能力,本试验采用五点取样盘拍法调查了蚕豆植株上黄蓟马及其天敌南方小花蝽的种群密度;在实验室内用捕食功能反应法研究了南方小花蝽雌成虫对黄蓟马成虫和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寻找效应及其自身密度对捕食黄蓟马的干扰反应。结果表明:黄蓟马在3月初达种群密度最大值18.2头/株,南方小花蝽种群高峰晚于黄蓟马19 d出现,在3月中旬达到最高峰3.4头/株;南方小花蝽对黄蓟马的捕食效应受自身密度和猎物密度影响,捕食效应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功能反应模型,南方小花蝽对黄蓟马成虫和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方程分别为Na=0.5655N/(1+0.0193N)和Na=1.1864N/(1+0.0346N);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9.3头/d和34.3头/d;当猎物密度不变时,南方小花蝽成虫对黄蓟马的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平均捕食量随南方小花蝽密度升高而下降,其干扰反应方程为E=0.3009P-0.4290。南方小花蝽种群在野外蚕豆上种群对黄蓟马种群有跟随现象,其种群随着黄蓟马的增加而增长,在2―3月,蚕豆进入花期时黄蓟马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南方小花蝽对黄蓟马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可作为黄蓟马生物防治实践中重要的天敌资源加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福建柳杉毛虫的七种寄生蝇形态记述和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杉毛虫是一种严重为害柳杉的食叶害虫,探明柳杉毛虫的寄生蝇种类,将为该虫优势天敌的筛选提供更多的选择。本研究从野外采集柳杉毛虫幼虫并带回室内饲养,出蛆化蛹,羽化获得不同种类的寄生蝇。对获得的寄生蝇进行分类、鉴定,并描述其系统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及寄主。调查发现,柳杉毛虫的寄生蝇由多到少依次为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ebina(Walker),瘦钩鬃麻蝇Sarcophaga(Sarcorohdendorfia)gracilior(Chen),黑角狭颊寄蝇Carcelia(s.str.)nigrantennata Chao et Liang,松毛虫狭颊寄蝇C.(s.str.)matsukarehae(Shima),星毛虫狭颊寄蝇C.(s.str.)illiberisi Chao et Liang,拟庸赘寄蝇Drino(Palexorista)inconspicuoides(Baranov),羚足鬃麻蝇S.(Sarcorohdendorfia)antilope B#x00F6;ttcher,共7种,其中蚕饰腹寄蝇、瘦钩鬃麻蝇、黑角狭颊寄蝇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多,寄生率较高,分别为7.44%、7.37%、5.48%,被认为是优势种;且拟庸赘寄蝇为福建新分布记录;柳杉毛虫是黑角狭颊寄蝇、星毛虫狭颊寄蝇、拟庸赘寄蝇的新寄主;还发现2种重寄生蜂寄生于寄生蝇。记述柳杉毛虫的7种寄生蝇形态特征,有助于今后识别其天敌昆虫,研究害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评价寄生蝇种群对维护柳杉林分生态系统稳定和防控柳杉毛虫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吡虫啉、杀虫双和敌百虫3种农药树干注射法防治荔枝蝽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树干注射法进行施药,研究吡虫啉、杀虫双、敌百虫3种药剂防治荔枝蝽象在荔枝树叶中的残留分布。[结果]吡虫啉和敌百虫能快速分布到树干中,杀虫双则缓慢在树干中分布;农药持续时间长,敌百虫残留时间最长,9 d后残留量仍高达0.312 mg/kg,吡虫啉次之,9 d只有0.015 mg/kg,杀虫双最差。[结论]该法防治药效长,污染小,几乎不杀伤天敌,不受天气影响,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高效氯氟氰菊酯对东亚小花蝽雌成虫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比较分析了LC25、LC50、LC75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3日龄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后,对大豆蚜捕食量、寻找效应、猎物密度效应、种内分摊竞争效应和功能反应等的影响。研究表明,对照组与LC25、LC50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的东亚小花蝽成虫受猎物密度效应影响明显,而LC75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的东亚小花蝽成虫受猎物密度效应影响不明显;在药剂浓度为0 mg/L和140 mg/L时,捕食量达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2.33和0.83头,寻找效应达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96和0.10;受不同浓度药剂胁迫的东亚小花蝽成虫对大豆蚜的捕食能力和寻找效应均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捕食量随大豆蚜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多,种内竞争分摊强度随小花蝽数量增加而增强,平均捕食量降低;在LC50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下,东亚小花蝽成虫捕食作用率方程为E=0.1255P-0.2956,分摊竞争强度方程为I=0.5401logP-0.0033。  相似文献   
9.
饥饿情况下蠋蝽种内互残行为发生时期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饥饿情况下蠋蝽种内残杀行为的发生时期和影响因素,指导蠋蝽规模化繁育和释放,本文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和密度下的蠋蝽种内残杀行为。研究发现:蠋蝽对卵粒的种内互残行为主要发生在饥饿24 h以内,雌性蠋蝽对卵粒的取食行为显著强于雄性蠋蝽,取食比例是雄性的2.80~3.25倍、取食量是雄性的18.75~21.20倍,雌性取食下的卵粒羽化率为70.66%,显著低于雄性和对照的86.59%和87.88%。发育时期和饲养密度均显著影响蠋蝽的种内残杀行为,主要发生在饥饿后的19.63~36.00 h,并且1、2、3龄若虫没有表现出种内残杀行为,4龄以后种内残杀行为显著;低密度下蠋蝽种内互残行为不显著,但高密度会增强种内互残行为,且随密度的增加,种内互残行为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0.
2018年7—8月,对宁夏部分旅游区旱柳上柳网蝽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总结了柳网蝽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调查结果表明,柳网蝽在宁夏各旅游区园林景观柳树上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有虫株率为35.5%~65.9%,危害程度指数为47.36~61.93,平均为56.66。针对柳网蝽的发生危害程度,提出了柳网蝽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