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98篇
  免费   817篇
  国内免费   411篇
林业   1174篇
农学   1220篇
基础科学   252篇
  1369篇
综合类   9601篇
农作物   944篇
水产渔业   342篇
畜牧兽医   1815篇
园艺   2269篇
植物保护   134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33篇
  2022年   436篇
  2021年   424篇
  2020年   451篇
  2019年   434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472篇
  2016年   586篇
  2015年   618篇
  2014年   872篇
  2013年   977篇
  2012年   1150篇
  2011年   1180篇
  2010年   1049篇
  2009年   1044篇
  2008年   1067篇
  2007年   1025篇
  2006年   918篇
  2005年   829篇
  2004年   786篇
  2003年   781篇
  2002年   467篇
  2001年   553篇
  2000年   493篇
  1999年   300篇
  1998年   362篇
  1997年   375篇
  1996年   369篇
  1995年   311篇
  1994年   283篇
  1993年   231篇
  1992年   182篇
  1991年   169篇
  1990年   163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8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菜黑胫病是由Leptosphaeria biglobosa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这种病害在我国油菜产区广泛发生,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通过获取突变体来研究L. biglobosa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及致病机制,本文优化了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油菜黑胫病菌L. biglobosa菌株Lb731的因素,评估转化子质量,并筛选相关突变体。结果明确了农杆菌介导转化菌株Lb731的最佳因素:潮霉素B浓度为50 μg/mL,转化受体(分生孢子)培养时间为15 d (20℃),浓度为2 × 107~8孢子/mL,农杆菌-受体共培养温度为25℃,共培养时间为72 h。在最适条件下的转化效率达到80个转化子/百万分生孢子。T-DNA插入基因组的频率为100%,单拷贝插入频率为72.7%,转化子抗潮霉素性状能稳定遗传。从2136个转化子中获得了11个菌丝生长减缓突变体,7个色素产生缺陷突变体和14个分生孢子产生缺陷突变体,并从这些突变体中鉴定出7个致病力丧失突变体。采用hiTAIL-PCR技术,从3个突变体中获得了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L. biglobosa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及致病机制提供了材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2.
对石渠县不同沙化草地植被及土壤剖面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场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剖面的草甸层变薄,结构趋于单一,沙层逐渐上移,植被群落覆盖度和平均高度降低,优良牧草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土壤养分指标中有机质、腐殖酸、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为表层至深层逐渐降低,其中仅全钾含量有部分增加,但是变化不显著。土壤的p H值伴随沙化的加剧略呈上升趋势,表层至深层逐渐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生防菌株白刺链霉菌CT205为材料,通过诱变选育高效突变菌株,并探索其生物制剂对芹菜根腐病的防控效果.菌株CT205经UV-LiCl复合诱变获得一株遗传稳定、相对高效的突变菌株U-L-4,液体发酵其活性物质产量达到42 mg/L,较野生菌株提高55.56%.利用突变株U-L-4固体发酵,制备生物有机肥,通过田间试验防控芹菜土传病害,结果表明,施用放线菌生物有机肥可有效防控芹菜根腐病,显著促进植株生长,芹菜产量增加75.00%,芹菜根际病原真菌-尖胞镰刀菌数量显著降低,改善了芹菜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结果可为生防制剂防控土传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生产上常用的6种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2019—2020年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施药,药后29 d,200 g/L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最高,达83.86%,其次是40%丙硫·戊唑醇,防效为79.27%;200 g/L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比对照增产14.09%.该地区防治小麦叶锈病,最佳配方为200 g/L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不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5.
夏明香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11-112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巢湖市苏湾镇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中的高效、持效性好、安全的药剂,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五(3)代卵处于大量孵化时,各药剂处理施药后,以25%甲氧·茚虫威悬浮剂450mL/hm2、15%茚虫威悬浮剂180mL/hm2等2种药剂处理的灭虫效果为最佳,药后7d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4.3%、91.2%,药后14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1.4%、89.2%,显著或者极显著优于其他药剂的处理,速效性、持效性均较好,且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在连云港东辛农场用不同药剂及其组合进行对稻田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0%毒死蜱+25%吡蚜酮、40%毒死蜱+25%呋虫胺速效性、持效性好,适用于发生量大、虫情复杂的环境;70%吡蚜·呋虫胺速效性不佳,但持效性好,最终防效好,60%烯啶·吡蚜酮在药后2、7、15 d防效一直处于中上游位置,吡蚜酮与呋虫胺复配后的增效作用明显大于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复配;50%呋虫胺、40%呋虫胺、25%呋虫胺、60%烯啶虫胺速效性不佳,单用效果不理想;10%醚菊酯速效性好、持效期短;50%吡蚜·异丙威速效性不佳,具有一定持效性;50%丙威·噻虫胺、30%噻虫·异丙威效果不好。药后7、15 d防效表明,对低龄若虫的防效均高于其他虫态,低龄若虫期是褐飞虱防治的最佳时期。千粒重测定结果表明,对褐飞虱防治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稻谷千粒重的增减。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大豆主要病原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筛选能有效抑制所鉴定病原菌的杀菌剂,为河北省大豆病害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河北省的大豆主要病原真菌根据病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初步利用超景深和正置光学显微镜分别进行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学的观察鉴定,然后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5种不同病症的致病菌株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采用MEGA 7.0中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病原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具有特异性引物序列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病害和病原菌宏观形态、显微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不同种类杀菌剂在离体叶片或幼茎上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筛选防治药剂。【结果】通过病原菌的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分子序列综合分析,确定分离自河北省大豆主产区的病原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茎点霉菌(Phoma herbar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对应病害分别为大豆根腐病、炭疽病、茎点霉叶斑病、大豆黑斑病、凸脐蠕孢叶斑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病原菌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均敏感,木贼镰孢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肟菌酯敏感,除木贼镰孢外的病原菌对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和嘴突凸脐蠕孢对烷基多胺类杀菌剂辛菌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对有机硫类仿生杀菌剂乙蒜素敏感,EC50值均低于10 μg·mL-1;杀菌剂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对上述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均显著,氟吡菌酰胺对除大豆根腐病外的病害防治效果显著,辛菌胺、乙蒜素对大豆炭疽病和凸脐蠕孢叶斑病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以上。【结论】共鉴定出河北省大豆病原真菌及其对应病症病害5种;推荐三唑类甾醇抑制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呼吸抑制剂吡唑醚菌酯作为河北省大豆主要真菌病害的优选兼治药剂。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苏州市吴中区茶园的土壤肥力状况,对吴中区代表性茶园的30个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状分析,结果显示:吴中区的茶园土壤酸化程度较高,有机质含量普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全氮含量多数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较低水平,速效钾含量有40%处于较低水平,26.7%土壤有效镁含量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治沙技术对原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防沙固沙的基础上,提高原生土壤养分含量,实现土壤改良的方法,对改善现有环境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设置2种治理方式包括固沙网-人工栽植(Plant)技术和团粒喷播植被恢复技术,固沙网-人工栽植(Plant)区域植物为黑松,团粒喷播植被恢复区域配置不同植物,包括波斯菊、早熟禾、白草(17-1);菊叶香藜、牛膝菊、白草(17-2);波斯菊、地毯草、白草(17-3);黄花草木樨、白花草木樨、紫花苜蓿(19-1)。以未治理风积沙地原生土壤为对照(CK),测定不同治理技术下土壤含水量、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含量,以探究不同治沙技术和不同植物配置下,对原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团粒喷播植被恢复区域原生土壤含水量和碱解氮含量较高,Plant和CK差异均不显著;原生土壤的速效磷含量,与CK相比,17-2、17-3和19-1分别增加63.63%、44.83%和39.31%,CK、Plant和17-1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原生土壤速效钾含量由高到低分别是17-3>19-1>Plant>17-2>17-1>...  相似文献   
10.
周秀梅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4):200-202
[目的]了解不同机械化整地技术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机械化技术模式的推广和开发新型农业机械提供参考.[方法]2017—2019年在安徽省肥东县进行田间试验,比较3种不同机械化整地方式旋耕(处理①)、深松(处理②)、深翻(处理③)对稻田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处理①相比,处理②和③在0~20 cm土层可导致土壤含水率降低9.67%~26.79%,土壤容重增加0.08~0.16 g/cm3,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土壤透气性有所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3.05%~11.67%;各土层总体表现出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逐渐降低,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低于处理①;处理②条件下水稻产量2年持续增加,第1、2年分别增产4.91%和9.54%,处理③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小,仅在第2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结论]深松可以提高稻田土壤向下的透水性和容重,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影响较小,可连年增加水稻产量.深翻虽然也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但是效果较深松处理差,且会降低上层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