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79篇
  免费   592篇
  国内免费   295篇
林业   732篇
农学   732篇
基础科学   116篇
  210篇
综合类   5711篇
农作物   429篇
水产渔业   1431篇
畜牧兽医   4226篇
园艺   918篇
植物保护   166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322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293篇
  2016年   398篇
  2015年   498篇
  2014年   994篇
  2013年   647篇
  2012年   861篇
  2011年   1000篇
  2010年   861篇
  2009年   955篇
  2008年   866篇
  2007年   831篇
  2006年   752篇
  2005年   767篇
  2004年   581篇
  2003年   590篇
  2002年   480篇
  2001年   480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295篇
  1997年   243篇
  1996年   245篇
  1995年   199篇
  1994年   212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68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34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4年   4篇
  1957年   14篇
  1956年   5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为研究开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棉花化学打顶剂,筛选适于棉花的化学打顶剂配方,选择杀菌剂戊唑醇、除草剂二甲戊灵和抑芽剂氟节胺3种药剂,于2020年在河南安阳进行棉花化学打顶试验,研究其化学打顶效果。结果表明: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SC)258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330 g·L-1二甲戊灵乳油(EC)990 g·hm-2+25%(质量分数,下同)氟节胺SC 300 g·hm-2混配处理抑制棉花株高和增产效果最佳,可以达到人工打顶的效果;其次为430 g·L-1戊唑醇SC 516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处理;而330 g·L-1二甲戊灵EC 1 485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处理和25%氟节胺SC 500 g·hm-2单剂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产量,但对棉花的打顶效果远不及人工打顶,仍须优化配方和确定合适剂量。因此,在本研究区宜用430 g·L-1戊唑醇SC 258 g·hm-2+330 g·L-1二甲戊灵EC 990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或430 g·L-1戊唑醇SC 516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进行棉花化学打顶来代替传统人工打顶。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同时测定油菜籽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并对实际样品中的噻虫嗪和噻虫胺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0.001~0.100 mg·L-1添加水平下,噻虫嗪和噻虫胺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二者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526 940X-285,r=0.999 9(噻虫嗪);Y=946 791X-366,r=0.999 9(噻虫胺);在0.01~0.2 mg·kg-1添加水平下,噻虫嗪在油菜籽中的回收率为80%~105%,噻虫胺在油菜籽中的回收率为89%~112%,且相对标准偏差(RSD)均≤13%(n=5),方法的最低检出量为1.0×10-11 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1,该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实际样品中均未检测出噻虫嗪和噻虫胺残留(残留量<0.01 mg·kg-1)。  相似文献   
3.
不同饲养条件对蝇蛆生长发育及蛹虫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亮  何俊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4):256-263
在不同饲养条件下饲养蝇蛆,从而建立蝇蛆养殖的最优环境组合量化标准.选择培养基基料中不同奶粉添加量、培养基湿度及饲养密度3个主要因素,每因素设4个水平,进行交叉组合试验,共有6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观测每个组合条件下饲养蝇蛆的蛆重、蛆长、蛹重、蛹长等指标,以评价这些因素对蝇蛆生长发育及蛹虫繁殖性能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奶粉添加量、培养基湿度及饲养密度对家蝇生长发育及繁殖性状等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奶粉添加量为6 g、培养基含水量为65%~80%、饲养密度为每瓶60~90条时最有利于家蝇生长发育及蛹虫的繁殖.此外,三因素之间对生长性状蛆重和蛆长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在化蛹率指标中表现为任意两因素的交互作用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三因素交互却不显著(P>0.05);繁殖性状蛹重和化蛹率指标的三因素互作效应显著(P<0.05),而对家蝇蛹长的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结果 显示,家蝇幼虫的饲养条件以30 g发酵麦麸+3g红糖的基础培养基中,添加奶粉量为6 g,培养基湿度为80%,饲养密度为60~ 90条/瓶时,生长性状中蛆重、蛆长、化蛹率和繁殖性状中蛹重、蛹长等指标均较为理想;而培养基湿度为50%时,羽化率最高,且随着培养基湿度的增大,羽化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噻虫胺药肥集农药和肥料优势于一体,具有药肥双效、省工省力的特点.设计用量300、450、600 kg/hm20.1%噻虫胺药肥与大面积对照15-15-15普通硫基复合肥及空白对照作对比,初步明确了当地生产条件下该药肥施用的实际效果和理想用量.0.1%噻虫胺药肥用量600 kg/hm2肥效略优于等量的15-15-15硫基复合肥,荚果产量分别为5275.52、5144.20 kg/hm2,较空白对照区分别增产83.08%和78.53%.0.1%噻虫胺药肥用量600 kg/hm2对花生保果效果为77.54%,基本符合大面积防治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大利 《中国蜂业》2021,(3):11-11,13
张老师您好:我饲养的是中蜂,去年晚秋和初冬天气较暖,蜂群群势相对较大,大多数都达到5~6脾蜂,蜂路在2~2.2cm之间,有的挡板外都是蜜蜂,经常在巢外空飞。我打开蜂箱检查,发现蜂群居然没有断子,里面还有卵、幼虫和封盖子,于是我将里面的卵虫全部处理掉。后来,外界的温度达到-24℃~-8℃。过了13天后,我再次检查,发现里面又有了卵虫,为什么这么冷的天气,我的蜂群还有子呢?我需要怎么处理?请张老师帮助指点一下,谢谢。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温度和铜绿微囊藻浓度对轮虫生活史的影响,以萼花臂尾轮虫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生命表研究.[方法]在15、25、35℃和不同斜生栅藻浓度下,探究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的影响.[结果]温度、斜生栅藻浓度以及二者交互作用下,铜绿微囊藻均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净生殖率(R0)、世代时间(T)和内禀增长率(rm)有显著影响(P<0.05).当斜生栅藻浓度分别为105、106 cells/mL时,处理组相对于对照组,温度在15℃时,R0分别下降了9.4%、69.3%,rm分别下降了20.0%、63.6%,铜绿微囊藻在斜生栅藻浓度充足时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与生长的抑制作用要大于斜生栅藻浓度紧缺时;在温度25℃时,R0分别下降了66.3%、45.6%,rm分别下降了77.8%、22.2%,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抑制作用随着斜生栅藻浓度的提升而减小;温度在35℃时,R0分别下降了71.8%、83.0%,rm分别下降了90.0%、70.7%,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的抑制作用随着斜生栅藻浓度的提升而加大.[结论]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的作用受其他可食性绿藻食物浓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该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温度和不同食物浓度间的交互作用对萼花臂尾轮虫一些重要的生活史参数和生命表因子的影响来了解其基本生物学特征以及为以后研究野外环境中各种因子对轮虫影响中所起的作用做好数据与理论的铺垫.  相似文献   
7.
用11%氟环·咯·精甲悬浮种衣剂、4.23%种菌唑·甲霜灵微乳剂等4种药剂处理水稻种子,预防水稻恶苗病和立枯病。结果表明,11%氟环·咯·精甲悬浮种衣剂500倍液浸种或种子用4 mL·kg-1药剂包衣后浸种对水稻恶苗病防效分别为100.0%和97.2%,效果好于4.23%种菌唑·甲霜灵微乳剂2 mL·kg-1、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 500倍液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25%咪鲜胺乳油1 500倍液浸种,并且对水稻立枯病具有良好预防效果,防效达100%,与4.23%种菌唑·甲霜灵微乳剂相当。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苗法,调查环氧虫啶等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室内不同龄期褐飞虱毒力,结果显示:5种新烟碱类化合物对褐飞虱成虫毒力水平最高,其余依次为5龄若虫、1龄若虫和2~4龄若虫.如吡虫啉对1~5龄若虫、雌虫和雄虫的LC50分别为15.61、23.76、22.92、21.64、15.31、8.04、6.72 mg/L.环氧虫啶对褐飞虱1、3、5龄若虫和雄虫毒力水平略好于噻虫嗪和烯啶虫胺,但差异不显著.环氧虫啶、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对2、4龄若虫和雌虫毒力相当,但要显著好于噻虫嗪和烯啶虫胺.以1龄若虫为例,吡虫啉、哌虫啶、环氧虫啶、噻虫嗪和烯啶虫胺LC50分别为15.61、16.14、2.78、3.85、3.18 mg/L.根据以上结果建议环氧虫啶可作为轮换药剂,与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等常用新烟类杀虫剂轮换使用,用于田间褐飞虱防控.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